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民俗风情 > 圣辉法师:当代佛教践行人间佛教的方法 六和敬
2.biz | 商业搜索

圣辉法师:当代佛教践行人间佛教的方法 六和敬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3-06-26  浏览次数:2265

2013年6月13日,闽台佛教教育交流研讨会,2013年6月14日,海峡论坛闽台佛教圆桌会议,在厦门召开,两岸佛教界300余位法师、学者聚会厦门,直面当代佛教核心问题,共商大计。圆桌会议围绕确定佛教教育目标,创办佛教大学,摒弃传统中的糟粕等两岸佛教界共同关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圣辉法师就如何践行人间佛教发表了论文,论文摘要如下: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是太虚大师对人间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每个佛教徒修行的方向,更是佛教教育的落足之处。伟大的佛陀教导我们:“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枯。”我们要荷但如来家业,一不能脱离时代,二不能脱离国家,三不能脱离人民。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今天,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就是当下我们所处的“人间”。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缘中,现在正是佛教事业发展的“殊胜因缘”。我们佛教应该努力奉行“人间佛教”的思想,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体现“六和敬”的精神,真正发挥我们佛教的最好的人间关怀。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感恩国运昌隆,盛世明时,时代需要我们两岸佛教界有所作为,为中国大乘佛教的新气象做出无量功德。

一、佛教教育要为奉行“人间佛教”的思想多培养僧才和加强道风建设。

我们要实现“人间佛教”的思想,僧才的培养与品格的养成和道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道风的佛教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没有品格的僧才是难以荷担如来家业的。佛教教育的宗旨是为了觉悟和引导众生远离偏执、正信正行。如果出家人不讲修行,不讲持戒,不去与人为善做好事,就不可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感召力和亲和力,也就没有能力普度众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奉行“人间佛教”,不是靠空谈,必须有实际的行动。佛教界要实现“人间佛教”的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培养僧才,提高僧众品格的升华。要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开展国际佛教友好交往这三大优良传统。僧人必须坚持持戒、修行、具足威仪,必须讲人格、僧格、国格,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人师。必须坚持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建设。

二、佛教教育要大力弘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爱国爱教的思想。

我们中国所以被称为大乘佛国,正是因为我们两岸的佛教徒践行的是“悲智行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早离苦的菩萨精神。而菩萨精神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佛教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历代以来,中国的高僧大德一直坚持报“四恩”,其中就有“国家恩”和“三宝恩”,报“国家恩”就是要爱国,报“三宝恩”就是要爱教,如同世法有国才有家一样,佛教也是有国才有教,所以爱国爱教就成了我们佛教的优良传统。西行的玄奘,东渡的鉴真,南归的义净,北方的道安,他们都是中国佛教、中国历史的伟人。他们深切的悲心大愿,坚韧的毅力,既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无量功德,也为弘扬中国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所以伟大,就是把世法的爱国与出世法的爱教圆融起来,而当机弘法利生的。而我们两岸佛教徒现在所处的当下,正是佛教事业发展的良好时机,对中华文化而言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与儒教、道教一起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弘扬。而要很好的弘扬佛教文化,就必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弘法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就在于教育。弘扬佛法,发展佛教文化,中国佛教界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伟大的时代需要我们两岸的佛教界有所作为。我们必须铭记五内,我们两岸佛教徒所生活的大陆、台湾,就是你的祖国;你怎么样,中国佛教就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佛教就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佛教就会阳光灿烂。

三、我们两岸佛教徒要以“菩萨精神”为本怀,“六和敬”为准则,深入推动两岸的和平,祖国的繁荣,世界的和平事业。

菩萨精神,就是慈悲精神。因为菩萨的慈悲,就体现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度生的行愿上。如果我们两岸的佛教徒都能践行菩萨的慈悲精神,那么我们两岸的和平、祖国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就会得到早日的实现。而“六和敬”不但是僧伽共住的基本规则,更是团结广大信徒、弘法利生的根本要求。身和共住就是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口和无诤就是在言语上劝善止过,意和同事就是在思想上彼此敬重,戒和同修就是在戒律上堪为道范,见和同解就是在见解上同学共修,利和同均就是在财物上平等受用。

而我们两岸佛教界要坚持“六和敬”的准则,尤其要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和谐局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和则昌盛,诤则颓败。一个个体的僧团是如此,整个中国佛教以至世界佛教,也是如此。所以,坚持“六和敬”准则,才能于内安顿身心,于外安顿僧团,两岸佛教界才能和合圆融。两岸佛教界和合圆融,中国佛教才会有可能期待的、更为辉煌的未来。今天,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在这个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时代,只要我们内心有一杆秤、一盏灯,有自己的原则,就能在这个时代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更好的普度众生。所以,只要我们两岸的佛教徒人人从我做起,我们的身边就会美丽、就会精彩,人间就有净土。

佛教的发展在于“和敬”,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于“和谐”,世界的发展在于“和平”,只有在和敬、和谐、和平的人文环境下,一切才能凝聚成一股正能量。所以祈愿参加第五届海峡论坛、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周——佛教教育交流研讨会的两岸诸山长老和嘉宾,加持我们两岸佛教界共同努力奉行:人间佛教的思想,爱国爱教的内涵,菩萨慈悲的精神,六和敬的准则,并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净化,就一定能开创“人心向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气象。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