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分论坛,“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7月20日至22日在贵州铜仁举行。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外国驻华使节、贵州省和铜仁市有关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佛教界高僧大德等出席了论坛。
戴秉国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主题为“心灵环保、世界和谐”的讲话。他说,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过去、今天和未来都与生态环保问题息息相关,这个问题正日益突出,牵动世界各国和芸芸众生。环保仅靠外在的资源、努力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环保事业就应该从心灵环保开始,从一些朴素的认识开始。
一是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清洗思想上的灰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同时也有扎实的文化和历史基底,因为这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对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士人和官员的基本修养。必须首先解决好内在的心态问题,才能更好地处理外在的生态问题。心态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生态状况。
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教是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梵净山和几乎所有佛寺都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人是接地气、有灵性的,能够保持一颗安静、纯净、善良的心。中国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节俭,倡导有限消费。我们一定要摆好人和自然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仁爱万物”的情怀。
三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中国古代哲人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不排斥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但主张利用与养育不偏不废,反对涸泽而渔,摒弃掠夺式开发。人们在自身发展进步中,容易忘记这些老祖宗的教训和智慧,因而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汲取他国和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四是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生态的英文词源于古希腊词汇,意思是“家”。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是一个地球村,是一个大家庭,因此生态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一项国际性事业,需要这个大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以及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恐怕都需要有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同舟共济也是一种主张和谐的世界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都是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
戴秉国最后强调,“和而不同”是和谐的要义,“共同发展”是和谐的目标。如果我们大家都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豁达心态和理性行为,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