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人物专访 > 佛教与商人的渊源
7.biz | 商业搜索

佛教与商人的渊源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3-08-26  浏览次数:18889

    大家或许知道,佛,佛陀,中文的翻译是翻译梵文里面讲的Buddha。这个字原来的意思并不是一个什么神,所以很多人说佛教严格来讲是个无神论的宗教。

      佛陀真正的意思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文里面我们会用“佛”跟“佛陀”这两个好像不一样的字词,去翻译Buddha这个原来的梵文呢?

     这是不是表示中间的翻译出现一些省略呢?比如说很多人都以为,“佛陀”是一个最全面的翻译,“佛陀”就是Buddha,“佛”就是“佛陀”,我们省略掉后面那个“陀”字,于是就剩下一个“佛”了。这好像是一个常识性的理解。

     但其实不是的。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禅与文化》,作者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一辈子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佛教,虽然他不是像汤用彤先生那样是专门的佛教史学家。但是他花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在佛教史的研究上面。

     但大家要搞清楚,他虽然研究佛教史,但是完全是从学术的角度去看,跟所谓有没有宗教信仰文化是两码事。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季先生怎么来分析一开始我们讲的那个问题。

     季羡林先生早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叫《浮屠与佛》。“浮屠”一般我们想到就是佛塔,对不对?我们俗话也都会说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般很多佛教都认为,造浮屠就造佛塔,是有功德的。

     其实“浮屠”原来在中文里面指的还不是佛塔。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佛陀,是Buddha。可以说是最早中文出现“佛陀”这个概念的就是“浮屠”。而“佛”反而是比“浮屠”晚出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如果按照我们很通俗理解的话,它应该是这样的:先有“浮屠”这个翻译,后来大概觉得不大妥,不大好听,后来慢慢变成“佛陀”。后来搞的再省略,变成“佛”了。

    根据季羡林先生在这篇很经典的论文里面考证,“佛”这个字,要比“佛陀”还来得早。那这就更怪了。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是先有“佛”这个翻译,后来才不知道为什么又帮它加个“陀”呢?这“陀”又是个什么意思呢?这整件事就变得很古怪了,对不对?于是季先生这在这里展现出他的学术功力了。

    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的《浮屠与佛》这篇论文之后,他另一篇论文,叫做《再谈浮屠与佛》,数十年后从新写的一篇论文里面,他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包括他对各种西域古语文、对梵文各种的理解。他考证的很仔细,发现一个事儿,发现什么呢?原来“浮屠”这个翻译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从西亚、西域一些古文翻译过来的。那么从哪些地方翻译过来呢?分别是从大夏文,摩尼教安息文这些不同的文字里面翻译出来。

他翻译出来的时候发现,“浮屠”这种翻译方法,是某种西域语文,而“佛”也是某种西域语文。先传到中文来就是“浮屠”,后来才出“佛”。而“佛陀”这个翻译又是更晚出的了。而这些翻译没有一个是中国人直接从梵文翻译过来的。

这样一个文字考究,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意思。但是它有很重要的作用。重要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能够让我们发现,原来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印度来的。而是从印度经过西域、中亚的一些国家辗转的传进来。而这个翻译,也不是从梵文翻译过来,而是从中亚的各种古语文里面辗转的译成中文的。所以才会出现刚才我们描述那个现象。也就是说,“佛”是比“佛陀”早出的翻译法。

好,做了很多的考据功夫,展现这种学术功力,季先生也做了一些很独特的学术贡献。我想在其它语文品种里面,他都是比较早去探讨的。比如佛教跟商人的关系。他注意到一个很好玩儿的东西,就是说佛,当年释迦牟尼一觉悟之后,首先供养他的就是两个商人。而佛教在印度早期发展跟商人关系很好的。

佛教完全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是属于一个躲在山里头清修的宗教。相反的,它是在城市里面的宗教。那么为什么商人跟佛教的关系会那么密切呢?

季先生就认为,这是因为印度搞种姓制度。在种姓制度里面,不同的人都被分布在不同的阶层,是有阶层歧视的。而商人是被歧视的一种阶级,同样的佛教徒也是被歧视的。为什么呢?因为正统的印度教徒,他们相信人之间的这个阶级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佛教徒,讲“轮回”,佛教徒确认为众生是平等的。所以这两种人都是被传统印度教排斥的边缘人,所以他们的结合似乎也相当自然。

而且季先生还搞出了挺好玩儿的东西。比如说他研究佛教律典,他发现这么一条规定。他有以下的评语,他说根据原始佛教的规定,佛教跟商人同行,如果想放屁、或者大小便,必须到下风去,不能够在上风,免得熏坏了商人。对待商人简直就像对待国王一样,真令人吃惊。

然后,季先生就从此推论出来,和尚、尼姑不许结婚、不许性交还能懂,但是你对商人好成这样这是干吗呢?于是他推断:我觉得僧尼在这方面心理是变态的。佛典律中提供的僧尼变态心理的例证,心理学家也不妨来研究探讨一番。

我自己认为,我不保证这些佛教僧尼是不是真的有点心理变态的成分。但是我认为,季先生这个说法可能忽略了一点,我们从社会学、或人类学角度去考验、去调查,各种宗教的戒律是不是跟某种风俗有关。

像这样一种戒律规定,肯定有它本土的一个社会因素。任何一个宗教的戒律跟规定,到了一个文化里面的时候,它一定是跟原来的文化有些磋商、有些适应、有些改变。你不能够就这么简单的说,哎,定这种规矩的人,比如说不能够在商人的上风处撒尿,是变态的。对不对,季先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