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传来的经典大多是小乘经典,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所以起初,中国的佛教也只要求戒杀生,并不求素食。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才颁布了法令,禁止僧尼食肉,佛教在中国才成为食素食的宗教。此后,中国的僧人把素食传统保存下来,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素食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它还有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传来的经典大多是小乘经典,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所以起初,中国的佛教也只要求戒杀生,并不求素食。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才颁布了法令,禁止僧尼食肉,佛教在中国才成为食素食的宗教。此后,中国的僧人把素食传统保存下来,而且还将其发扬光大。如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素食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它还有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
一、佛家素食观念
在《大乘经》中说到:“食肉的人,众生见到他,都会惊怖不已。食肉的人,他的身体臭秽。食肉的人,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因此,佛教所奉行的素食主张,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它所奉行的宗教伦理观念息息相关。总体来说,佛教的素食观念有一下几个方面:
1、慈悲心
佛家认为素食出于慈悲心,因为佛家讲究以慈悲为怀。一个虔诚的信佛者,必然热爱一切生命,可以通过素食的方式来“修行”获得慈悲心,从而净化生命的意义。一个吃肉的人,一个允许杀戮存在、残害生命的人是不能获得慈悲心的,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断了大慈悲的种子”。
2、因果轮回
佛陀在世时曾说过,吃肉的人即使有所感悟,最终也是沉沦于苦海,不能超生,更不能再成为佛家弟子。此因果定律,就是佛家的基本法则。不可否认,佛家所说的这种轮回报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还很符合现代的生态文明观。
3、平等观念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佛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佛家所讲的素食,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有关。
二、佛教素食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佛家认为,饮食的荤素和多少,都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些疾病,是由食荤引起的,可以通过食素得到预防和医治。
佛经《摩诃止观辅行》中记载:适度的酸味,对肝脏有益,却会损脾脏,所以脾病不可吃酸;适度的辛味,对肺脏有益,却会损肝脏,所以肝病不可吃辛;适度的苦味,对心脏有益,却会损肺脏,所以肺病不可吃;适度的咸味,对肾脏有益,却会损心脏,所以心病不可吃咸;适度的甘味,对脾脏有益,却会损肾脏,所以肾病不可吃甘。
如今,营养专家也逐步证实吃素是有益健康的,佛家的素食饮食是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其中对素食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在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结肠癌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确实比肉食者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素食增加了人体对植物纤维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低了完全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的摄取,改善了素食者的新陈代谢过程。
而且吃素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到疲劳。这是因为,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而肉类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被分解后产生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让人感到疲惫。但蔬菜、水果则大部分是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消除疲劳。
同时,食素也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均衡。医学家指出,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如果彻底选择素食,则应该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因此营养学家认为食素者每天的饮食应包括下面五种:
1、面食、谷类和土豆
面食、谷类和土豆为饮食的三分之一。这类食品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很好的淀粉来源。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高纤维饰品,但要多喝水,并在此类食品中尽量不外加脂肪。
2、水果与蔬菜
包括各种新鲜的、罐装的、晒干的以及果汁,也为饮食的三分之一,并尽量选择多类品种,每日不少于五类。水果与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深绿色的蔬菜含铁多,柑橘类植物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吸收铁。
3、豆类和坚果类
此类食品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适量摄取。
4、带脂肪和糖的食品
包括甜食、饼干以及油炸的食品等,此类食品少量摄取。
5、牛奶个各类奶制品
此类食品富含有蛋白质和钙,应当适量摄取。
总之,素食富于营养,清淡而易于消化,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也会减少身体方面发病的因素,并能增加身体的抵抗力。素食能延年益寿,我国的老寿星里绝大多数都是以素食为主,虚云和尚终生吃素,世寿一百二十,净严老法师终生吃素,世寿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