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东汉异域饮食与佛教传播致素食文化兴盛
K.biz | 商业搜索

东汉异域饮食与佛教传播致素食文化兴盛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15919

东汉时的都城洛阳发展加快,促进了休闲消费市场的壮大,也为饮食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胡椒、胡饼、胡麻(芝麻)、胡瓜(黄瓜)等异域食材进入中原大地,人们的饮食受到很大影响。另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白马寺在洛阳建立后,素菜斋饭成为寺院的主流饮食,这对于后来素食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光武帝刘秀
商业繁荣促进饮食业发展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十分重视发展,在京都之内设置3个较大的商贸市场,它们分别位于宫城以西的大城内、大城东、大城南。
都城扩建、户口增加、市场开设,为洛阳商人乃至全国富商大贾的活动创造了优良条件,经济发展加快,洛阳城内富户数量激增,洛阳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随之增长,为洛阳的饮食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当时普遍应用的加热食物用具陶灶的变化,窥一斑而知全豹。
此前,人们常吃用谷类煮制的食物,如小麦饭。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主食品种更加丰富,尤其是面食出现了较多变化,面条、馒头、芝麻饼等受到百姓喜爱,各式炊具应运而生。
在洛阳烧沟汉墓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的陶灶。西汉中期的陶灶样式简单,灶上只有1个火眼。西汉晚期,陶灶的大火眼后又加了1个小火眼,这表明人们已知道利用余热,通常有水釜置于小火眼上。后来,小火眼数目变为两三个,有的在大火眼前两侧,有的在大火眼后。东汉中期,小火眼已变得比之前大,位于大火眼前,灶面上刻有蔬菜等食物图形以及叉、钩等炊具图形。东汉晚期,小火眼更大了,位于大火眼前,灶面上也刻有鱼、肉及炊具图形。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东汉时,人们制作食物的方式更复杂了。
东西交流西域食材入中原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异域文化随之进入河洛地区。河洛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西域文化影响。
这一时期,洛阳城内出现了“胡化”热,汉灵帝也深受影响。据《续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饭”进入宫廷,走向贵族餐桌,对民间饮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西域的胡椒、胡饼、胡麻、胡瓜等源源不断进入洛阳市场,一些西域人定居洛阳,有的还从事餐饮业。这一时期,有个叫“白云仙饼”的小吃颇受人们喜爱。

白云仙饼
相传刘秀的妹妹白云一生从未婚配。为使她晚年得享清静生活,刘秀便在孟津一个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庙宇,供白云礼佛。一日,有位老者前来拜佛,携带香酥山药胡麻饼请白云品尝,白云尝后连声说好,便向老者请教制作方法。老者详细告知后,化为一缕青烟而去。白云知道自己遇到了仙人,从此每日吃一顿此饼,一直活到115岁。此饼因此得名“白云仙饼”,也叫“长寿饼”。
而今,白云仙饼是洛阳迎宾馆的风味宴名菜,颇受顾客喜爱。白云仙饼制作方法简单,将主料山药打泥和面粉拌匀,加入调味料,做成饼状再黏裹芝麻,炸制即可,其中用到的芝麻就是东汉时的胡麻。
寺院兴建,素食理念播四方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白马寺在洛阳兴建,素菜斋饭成为寺院的主要饮食。此后,洛阳成为中国佛教早期活动的中心,素食也以洛阳为中心迅速在全国各个寺院推行,并在民间迅速发展。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百姓钟爱素食。
早期寺院中的素食多以羹粥为主,辅以茶点。后来,素食成为我国诸多菜系中的一类。到了清代,宫廷御膳房中设立素局,专门负责皇帝斋戒时的素食。如今,素食在我国既有做工上的京津典雅、苏杭小巧、川湘艳丽之分,又有风味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别,菜品特色鲜明,众口可调。
如今,素食已在民间广泛“开花”,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这与东汉时推行素食不无关系。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