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藏传佛像艺术:多元文化的融合
B.biz | 商业搜索

藏传佛像艺术:多元文化的融合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1202

    吐蕃王朝的二百余年里,藏传佛教和佛像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公元838年,在大规模的禁佛运动中,不少寺庙、佛像被毁,在藏传佛教历史上被称为前弘期。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后,与印度佛教联系非常密切,这一时期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藏传佛教流派,如宁玛派、莎迦派、噶当派等。
  进入13世纪后,藏传佛教得到了元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得以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风格。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向西藏佛教领袖表示要皈依佛门,从此揭开了蒙古族与藏族共同信仰藏教的幕布,藏传佛教和佛像艺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公元14世纪后半期,宗喀巴又创立了独特的西藏喇嘛教——黄教(又称格鲁派教)。他与弟子在明教统治者支持下主持建造了不少的寺庙建筑,如拉萨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等,甚至将范围扩展到了中原的山西地区,在五台山建立了五座黄教佛寺。到了清代,藏传佛教仍然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并且一度成为全国最主要的佛教流派。佛像艺术也因此得到持续发展的保证。
  西藏土地接中亚和印巴次大陆,紧临印度尼泊尔,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藏传佛教及其佛像艺术的复杂性,它受了印度东密期(公元7—12世纪)的东印度、斯瓦特、克什米尔和我国内地汉传佛教艺术的共同影响,在充分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之下,不断融入本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佛教及佛教艺术。
  藏传佛像主要以金铜像为主,其体貌特征主要表现为: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大都面相方圆,但额骨略显突出,腭布呈尖状;躯体粗壮,宽肩细腰,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趋于简洁。
  藏传金铜佛像,又分为上师、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等七大类,释迦牟尼则作为本师单列与卷首,故共有八种。本师相在藏传佛像中一般以诞生、成道、说法、涅槃这四种较为常见,头顶高肉髻,身着袈裟,面相清秀,神态庄严。上师相则多根据高僧生前的面貌、习俗和功德进行塑造,因而各具特色,如莲花生大师的常见形象为:头戴红色边沿帽,嘴角处两绺上翘的胡须,表情严肃,左手那骷髅碗,置于膝上,右手持金刚株置于胸前,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
  这些佛像根据造型特征,又往往被人们归纳为四种,即汉式,印度式、密教式和喇嘛式,汉式佛像就是带有明显汉人特征的佛像,大昭寺、雍和宫里都有汉式佛像。印度式则多带有印度风格,腰细臀大,躯体扭动。密教式由于教义玄奥有可分为多种,比如简洁标准的一头二臂像,繁复的多头多臂像,奇特的人身动物头,或动物头人身像,还有形象西欧凶恶怪诞的佛像等等。喇嘛式则以密宗佛像为主体,融合了汉式、印度式和本土的一些风俗特点,既有具体写实性的高僧、祖师像;也有形象颇为怪异的佛像,如男女双身佛像;面目丑陋,头饰髓髅的佛像等。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