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瓮文化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2745
骨灰瓮一般是指火葬后盛装尸骸的葬具。萨波特克人将骨灰瓮变成了进行雕塑创作的艺术品,骨灰瓮艺术成为萨波特克文化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欧洲青铜时代晚期的骨灰瓮文化得名于作为其文化表征的独特葬俗,即将死者遗体焚化后的骨灰盛入陶瓮,埋于集体群葬的墓地。由于众多骨灰瓮集体群葬形成墓园,又被称为骨灰瓮墓园文化。公元前13世纪发源于东欧多瑙河流域,前12~前10世纪传至中欧、西欧各地,后又分布至北欧,约前8世纪中消失。其遗迹自19世纪中叶起续有发现,20世纪初正式定名。
该文化的居住遗址有村落和寨堡两种。典型的村落如德国符腾堡州的布豪遗址,建于沼泽中的高地上,四周围以木栏。房屋为木结构,并有谷仓等建筑,最大的一栋房子有6个房间和4个灶;寨堡是设防的居留点,多建于山丘或沟崖顶上,四周围以防御墙垣或栅栏。骨灰瓮文化的墓葬一般是集体墓园,骨灰瓮埋于地下,地表平展。但也有为族长等身份高的人物而设的墓,如捷克斯洛伐克奥奇科夫发现的土墓,是在行火葬的原地垒石筑成,将火化后的骨灰、炭烬、烧熔的随葬铜器等深埋地下,其上用泥土和石块分3层垒成高6米、直径约25米的石堆,旁边还遗有烧过的人骨,可能是殉葬的俘虏或奴隶,这表明当时社会分化已较明显,族长等上层人物财富甚多,且拥有奴隶。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