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说磬
N.biz | 商业搜索

说磬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85635

    磬字从石,可知作为器物,它的最初形态是石质的。关于磬的起源,据《说文解字注》说是由尧舜禹时代尧的臣子无句做的。这个说法当然较为牵强,磬的出现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成果。磬的产生来源于劳动,古人在日常生活经常用的一些片状的石制工具,比如象石铲这一类的工具。他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发现这些工具不但能发声,而且非常悦耳,于是,将它们当作娱乐的乐器使用,起名叫“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到了商代原始古朴的磬已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乐器之一,不但有了单一的特磬,而且还出现了三个一组的编磬。西周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磬已直接纳入了古代礼乐制度的行列,其编磬组合数量趋多、制作更精,经常奏鸣于天子诸侯宫廷庆典,宗庙祭祀等重大的典礼仪式上。
  古代磬的种类非常丰富,就质地而言有石磬、玉磬、陶磬、青铜磬、木磬。有的石磬上还刻绘虎纹、龙纹、凤纹或铭文。磬的造型也很丰富,有倨句形、石犁形、略似长条形、鱼形、猪形等。从磬的编制来看,有独悬的特磬,有多件组合在一起使用的编磬。若以是否和笙、歌相和为准来分,又有笙磬和颂磬之分。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逐一介绍。
  按质地分,可以把磬分为以下种类:
  陶磬:陕西凤翔八旗屯春秋战国秦墓地出土了48件陶编磬,江苏省仪征市张集乡团山1号汉墓出土了12件。
  陶编磬,1996年,徐州汉皇族墓中也有陶磬出土。
  青铜磬:1992年4月在湖北长阳巴山煤矿施工中发现了一枚青铜磬,形状为猪形,很有特色。磬呈板状,外观轮廓呈猪形,嘴微张,唇上翘,尾短,脊上有立凤,腹两侧各有10个乳状枚,身上有长方形的穿而圆其四角,下有呈卷云纹的足两个(缺后足)。一板多音,保存基本完好。铜材质的磬是现代比较常见的磬。
  木磬:在信阳长台关第二号楚墓发掘中出土了两套木质编磬,每套九件。另外,还有木编钟,钟磬皆有木架,分上下两层,饰以银灰色的花纹。
  关于磬的形状,上文中已经提到有倨句形、略似长条形、石犁形、鱼形、猪形等,其中以倨句形最为多见。
  倨句形的磬,顶端是一个折角,股部和鼓部分明,股部宽短,鼓部窄长,下部呈微弧形,在近折角处有一圆孔,称倨孔。《辞源》曰:“磬折,谓身偻折如磬之背也。”人在行鞠弓礼时,身体屈折形状像磬背一样。
  石犁形磬,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所出土的磬即为石犁形。近似于长条形的石磬是山西省西官乡南宋村遗址中出土。猪形磬,湖北长阳巴山煤矿施工中已有发现。鱼形磬据资料介绍《邺中片羽》二集图著录中有。
  从磬的编制来分,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等,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编磬多数出现了殷商以后。通常的编磬是一套数件或数十件组合在一起,其质地相同,形状相同或相似,按大小依次排列,悬挂在磬架上,演奏时用柄端安有铜帽的木槌敲击,旋律悠扬,悦耳动听。关于编磬的编制,《三礼图》说:将十六枚磬串制在一起就称为编磬。实际上各时代,各地区编磬的编制不是那么严格。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既有3枚、10枚、12枚、16枚的编磬,也有22枚、25枚、32枚、48枚的编磬。
  若以是否和笙、歌相和为准来分,磬可以分为笙磬和颂磬。其中,和笙相和的磬成为笙磬,和歌相和的磬成为颂磬。
  磬,在古代虽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乐器,但它的制作却不是率意而为,有相当的规范要求。《周礼注疏·卷四十一》曾云:“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股博,去一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摩其旁,已下则摩其端。”意思是:磬顶端折角的度数为90×1.5;若股部宽为1;股部长是股宽的2倍;鼓长是股宽的3倍;鼓宽是股宽的2/3;厚度是2/3(鼓博)×1/3。在调音时,若磬音偏高,就将磬身磨薄,音偏低,则将磬身磨短。这是因为磬音高低由磬的形体而定,磬大而薄,声音则低,磬小而厚发音就高。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