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造像组合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单一造像的供养形式,常见的有千佛、长寿千尊以及佛母、上师等数以百千计的同一圣像构成的供养曼荼罗;一种是人们在寺庙大雄宝殿中常见的众圣组合,例如三世佛、三方佛等。
大雄宝殿作为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种造型姿势: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
一般情况下,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殿中供奉的佛像一般不是一尊是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三尊佛像。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
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立像和坐像,在释迦牟尼佛旁的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药师佛旁的是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在阿弥陀佛旁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名“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总而言之,大雄宝殿的像设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三是正中佛坛背后的三大士或海岛观音像。
寺院制式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海岛观音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严经?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像作为胁侍。
链接——“一佛二菩萨”的组合
除了单独的佛像外,还有一种由佛、菩萨、弟子组合在一起的组像。一般由一尊佛像和二尊胁侍菩萨像一起构成一组,称为“一佛二菩萨”。这种佛像最常见的由释迦佛及其两位协侍菩萨,即文殊、普贤配成一组,或由阿尼陀佛及其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一起形成一组,及由药师佛与其胁侍菩萨日光、月光在一起构成一组。另外一组像是由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配在一起构成一组的,即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最常见的是由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佛德大弟子迦叶、阿难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