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挂画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54866
佛像挂画的出现与佛教在普通民众之中的影响增大有密切关系。佛教至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像则于公元67年由汉明帝的两位使者从西域带了回来。一同带回来的还有一些经书,部分经书得到了翻译。同时东汉政府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的白马寺。佛像和经书成了媒介,促成了白马寺的建造,佛像与寺的深彻渊源,由此可见。
佛教传入之初,因影响并不深远和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信众的参拜对象大多是佛寺中塑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像艺术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昌盛的局面。佛寺塑像、铸像近一步增多,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说,禅宗初祖达摩驻锡洛阳永宁寺时,见佛教尊者群像,为其宏阔的场面,以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所折服,赞叹说:“实是神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以至“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石窟造像和壁画也在同时兴盛起来,文人雅士也把佛像画的创作做为人物画中最重要的一类,一批佛像画的巨擘也出现了,如三国时期的吴人曹不兴;晋朝人顾恺之、卫协、戴逵;南朝宋陆探微、僧佑;梁张僧繇;北齐曹仲达等。
据说佛像画的祖师是曹不兴:三国时期,兵祸连结,杀伐无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教乃迅速发展,一些西域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不兴见后,常常摹写。他心敏手灵,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体比例,画的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
佛像画出现了,把一部分适合于挂在墙上的佛像画就称为佛像挂画。文人画士所作的丹青佛像,张挂后,呈示给别人和自己的,艺术的欣赏意义远远大于宗教朝拜的意义。因此佛教信徒和普通民众手中普遍拥有文人画士的佛像画,是很困难的。再者丹青手绘不是挥挥手就可以的事。文人画士的清高,也不是普通民众所能接近的。
隋唐时佛教版画开始兴起,至宋、辽、金、西夏时开始兴盛,到明朝佛像版画则到黄金时期。佛像版画的出现和兴盛,客观上是佛教信众张挂佛像挂画成为可能,佛像挂画开始流行。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色调的丰富,佛像挂画的印制精美,佛像面容鲜明生动更是过去木刻版画难以媲美的。
与普通的佛教塑像和铸像相比,佛像挂画具有占用空间小,张挂简单,价格低廉,容易被广大佛教信众接受等优点。汉传佛教佛像挂画上印制的佛像常见的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藏传佛教中唐卡比较常见。唐卡是藏语,它是反映佛教内容的卷轴绘画。藏传佛教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和宗教用品,也是藏传绘画造型艺术的主要形式,在各大小寺院的每座殿堂里,唐卡是必备的进行宗教佛事活动或陈列供奉、顶礼膜拜的庄严用品。唐卡上的佛像有欢喜佛、释迦牟尼、三方佛、观音、金刚和度母(藏传佛教认为是观音的化身)。两者相比较汉传佛教挂画上的佛像柔和安详,整个画面留白教多,色调浅;藏传佛教挂画上的佛像则凌厉刚猛,画面留白少,色调较深。
佛像挂画一般挂在屋子的正中位,给人一种静穆瞻仰的氛围,方便朝拜打坐。还可以起到装饰的房间作用,使整个房间有一种柔和安详的气氛。但应该注意的是佛像旁边最好不要挂抽象的画和先祖的照片,这样会降低艺术效果,也与佛像营造的平和氛围不称。佛像挂画的选择因人而异,佛像容颜以亲切、祥和之态作为上选 。
在国内佛像挂画主要用于佛教信徒朝拜,装饰的用途比较少。但在国外,佛像挂画还可用于葬礼。在佛教兴盛的柬埔寨,每当病人垂危之际,就在病床上方挂一幅上面画有佛像的布画,等待病人咽气。各地风俗影响不同,佛像挂画的用途亦不同,不足为怪。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