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老南京七月“香期”的历史背影
V.biz | 商业搜索

老南京七月“香期”的历史背影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452604

   对旧时的南京民众来说,农历七月除了七夕节,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分别为七月十五佛教盂兰盆节(亦是道教中元节)、七月三十佛教地藏节。人们往往从七月初一开始,就会陆续到本土寺观焚香燃烛、祭神拜佛,整个七月然成了“香期”。这些节俗曾在历史上一度颇为盛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消逝……
  三节合一的“七月半”
  “七月半”为佛教盂兰盆节,源自佛教“目莲救母”传说: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佛)为说盂兰盆经,(佛)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因此人们认为此日可以超度“孤魂野鬼”。所谓盂兰,即以倒悬来形容苦厄之状,盆为盛放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供奉盂兰盆可以解救已逝先人、亡亲的倒悬之苦。当日亦是道教中元节,即主司为人间赦罪的地官生日。这天又为古人孝敬祖先的日辰,故民间俗称鬼节。故明代《松窗梦语》载:“七月望祀……谓地狱放假五日,则矫饰甚矣。”
  南京“七月半”习俗与佛、道教在本土的传播有关。南朝帝王大都信佛,宋代《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述:大同四年(538年),南朝梁武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相传盂兰盆节自此开始,民众祭祀亡灵、拯救孤魂的活动历久不衰。唐代以后三节合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城内的寺庵庙观每逢此时都要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等仪式,人们还在街巷空场搭构经坛,供奉城隍神像,坛前摆放折成锭状的锡箔、冥纸,坛后张挂十殿阎罗画像。届时要请僧尼、道士来做法事。
  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高下,都要备好酒菜、纸钱祭奠亡人。有的人家还将茄子切成丝和面后“用油煎之”(曰“茄饼”),先用来供奉祖先,待撤案后留着午餐。此俗“他省罕见”。入夜之后,一些人家还在秦淮河畔请僧尼上船诵经超度亡灵,燃放河灯(如五色荷花灯),救助孤魂野鬼(俗称“斋河狐”)。相传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孤魂野鬼引路的。其时水中烛光映月,随水流淌,饶有幽趣。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阴间“奈何桥”的任务。更有甚者在河中放“法船”(即一种用纸糊成的小舟,上置地藏菩萨像,旁列十阎罗王像,舷外立着狰狞恐怖的冥官鬼卒)。这些不外乎“目莲救母遍游地狱”之说。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城南骂驾桥一带百姓通常“以八月十六举行盂兰会”,若请僧尼超度则需要事先排序预约方可,可见当时之盛况空前。
  香火旺盛的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为佛教“地藏节”,相传这天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俗称“地藏王”)生日。古人在这天有烧香跪拜、敬奉地藏菩萨的习俗。宋代以后,城西清凉寺因为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便成了本土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地方。每逢此时,城郊善男信女,老少咸集敬香拜佛,香火旺盛,诵经不息。
  清凉寺地藏王殿通常在七月初一开门,中旬以后进香拜佛者日盛。三十子时,人人纷纷争抢点燃头炷香。昔有“信佛一年、一步一拜……信佛N年、N步一拜”之说,故也有的烧香拜佛者由清凉山脚至佛像前,手持炷香一步或数步一拜,以求得心灵慰藉,情形十分虔诚。人们把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精神愿望寄托于地藏菩萨,祈盼得其拯救、心想事成。
  “香期”期间的节俗后来逐渐发展为兼具民间集庆色彩。人们除了祭拜忏悔,还有唱“莲花落”、白局小调,演出《目莲救母》剧目等活动。街巷商肆摊铺纷纷摆卖与此相关的各种物品冥钱、香烛、佛珠、神像乃至板栗、老北瓜、杯碗、竹筷、竹编制品、小儿玩具等商品应有尽有,还有的商家筑彩灯牌争胜,吸引路人。香客们祭拜后还要“回香得福”,即在菩萨圣地带回一些纪念品和土特产分赠亲友,让其同沾佛荫。有的妇女还要捎回几束夜来香。清凉寺虽然远离城中居民集聚区,虎踞关、龙蟠里一带也形成了临时庙会,该寺的麻油素面、扫叶楼的老卤茴香干一度甚为有名。七月底后该寺香火方才停止(俗称“盖山门)”,老南京闹腾一个月的“香期”这才结束。
  文人骚客笔下的“香期”景致
  明清时期南京“香期”节俗尤为盛行,一些笔记小说中承载了不少昔日南京“香期”的烙印。清代《雪月梅》以主人公岑秀与雪姐、月英、小梅三位小姐女性的情感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明代嘉靖年间朝野抗击倭寇的侵华史实,其中就记述了大报恩寺举办水陆道场的盛况:“这日是报恩寺的(盂)兰盆胜会,(主人公岑秀)弟兄要同去游玩……到得寺中,大殿上建水陆道场,香气纷坛,游人如海……出来复去塔上游了一回,无非一片繁华热闹。”而《儒林外史》中所描绘的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所到之处香雾弥漫,鼓钹梵呗声不绝于耳。一到晚上,“做的极清致的莲花灯,点起来浮在水面上。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南京秦淮河俨然成了西域天竺国。
  清代《扬州画舫录》载:其间“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即诵经并施食给“鬼魂”),燃灯水面,以赌胜负”,而此俗“秦淮最盛。”《续板桥杂记》称:当时连秦淮河畔诸名姬家都“礼忏设斋,虔修佛事”。民国《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则记述了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情形:“七月晦日清凉山有地藏会,是畀诸小庵之神像集于大庵,称其名为朝山进香”,从朝天宫到清凉山门,沿途设约十余座茶棚,专供香客憩饮。茶棚内张挂灯彩,并悬挂有地藏王画像,旁列十殿阎罗像,“其供案上陈列各种玩具,以供游人赏鉴……红男绿女,人头攒动。”昔日盛况由此窥见一斑。
  不少文人也纷纷加入到诗歌描写的行列中来。如吴敬梓之子吴烺诗云:“青溪北接进香河,七月盂兰赛会多。齐舁金仙临画舫,红灯千点落微波。”民国学者夏仁虎亦有诗云:“喇嘛中元绕塔行,呜呜远听海螺声。法船化后荷花出,明灭中流见数量。”这些均为人们穿越历史时空了解当时情景,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