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本焕长老:人间宽怀,慈悲精神永存
2.biz | 商业搜索

本焕长老:人间宽怀,慈悲精神永存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2483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当代著名高僧、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僧腊、戒腊84年。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当代著名高僧、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僧腊、戒腊84年。 
       长老法名心虔,法号本幻,亦名本焕。俗姓张,名志山,1907年9月21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西张湾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7岁就读本村私塾学堂,后因父亲去逝而辍学,到当地仓埠街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因老板娘虔诚信佛,经常带他到本埠的报恩寺拜佛烧香,并劝他信佛,同时,面对国家外侮内乱,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公理不张的现实,遂萌出尘之志。1930年一月十五日决志离尘,即在报恩寺传圣法师座下披剃得度,同年四月八日到武昌宝通寺持松长老座下圆具。从此开始长达80余年的出家生活。 
        作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本焕长老一直以身垂范,作四众楷模。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通佛学,道心坚固,戒律精严,懂得管理,对自己要求严格,数十年如一日刻苦修行,深受四众尊崇。来果、虚云是当代佛教界两位著名禅师,本焕长老亲灸二位禅门大老,礼来老为亲教师,在虚老座下得法,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亲受名师指点,博采众长集于一身,在禅宗心法上获得顿超亲证的受用,成就了本老一生道眼圆明、人格高尚的高贵品质。 
      本老1930年受具后,前往扬州高旻寺亲近来果禅师,求道心切,七年未出山门。来果禅师爱其禅心皎洁,定力功深,许为入室弟子,并历任侍者、维那、堂主等要职。 
       1937年2月,本焕长老朝礼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从保定起香,三步一拜,一天仅能拜完三华里,整整拜了六个月,到了台怀镇,再拜五个台顶,又拜了半年。全程六百华里,共礼二十二万多拜,忍苦耐劳,双膝跪出厚茧,亦在所不辞。长老在五台山碧山寺安住期间,阅藏诵经,谈禅论道,放千台焰口,结万众法缘。其间,本焕长老发愿刺血写经,历时多年,寒暑不缀,血书《楞严经》一部十卷,《地藏经》一部三卷,以及《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文殊师利法王子经》等共十九卷,二十余万字,如今这些血经已成为教育信众和提升信仰的宝贵教材。1942年10月本老辞去碧山寺监院一职,在五台山小西天寺闭关三年,阅读藏经四千多卷,大开慧眼,灵明顿悟,船若花开,菩提果熟。同时,坚持每晚放焰口一堂,三年共放千堂焰口,超度抗日阵亡将士。 
      1947年9月,长老护送碧山寺所藏明朝书法家书写的金字《华严经》塔长卷到上海普济寺。1948年3月接家书,得知母亲病重,遂由沪回鄂,照应老母病体,直至侍母西归。同年11月,长老南下广东南华寺亲近虚云长老,风仪道品,虔敬有加,深受虚老器重,纳为嗣法门徒。是时南华法席虚位,在虚老的摄受下,1949年农历正月十五,长老于南华寺入方丈室,升法王座,虚老从云门寺徒步百里亲为送座。同年三月南华传戒,请虚老任得戒师,自任开堂。长老住持在南华期间,从1953年至1957年坚持每年弘传戒法,接引后学,续佛慧命。 
        1958年2月参加中南地区佛教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受到不公正待遇,错划为“右派”及“历史反革命”。同年5月4日回到韶关,次日蒙冤入狱,历时一十五载,至1973年5月6日刑满释放,无寺可归,即于劳改农场就业。前后二十二年,和光混俗,坦然面对,形同俗表,质是佛心,勤劳苦役,磨炼道心,日间劳作,随心摄念,夜深人静,趺坐安禅。直至1980年3月1日离开劳改农场,由门徒接至韶关仁化县丹霞山别传寺,重返禅门,再着缁衣,一场噩梦,终于在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拂下苏醒。1982年5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宣布对本焕长老平反昭雪,还本老一个清白。长老心量广大,誓愿宏深,精进禅定,忍辱负重,心坚行苦,老而弥笃。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他以七十四岁高龄,白天讲经说法,晚上趺坐参禅,常年精进不息,揭开了本老为振兴禅宗、中兴祖庭、广宣法教、利济群生作贡献新的历史篇章。 
       本焕长老是佛法的实践者,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数十年来,坚持寺院修持生活,积累了丰富的寺院管理经验,养成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在他一生的弘法事业中,重修祖庭、寺院近二十座,先后担任过南华寺、别传寺、光孝寺、弘法寺、四祖寺、莲开寺、大雄寺、报恩寺、斗方寺等多座寺院的方丈。这些寺院在他的管理下,井然有序,清净庄严,蓬勃向上,充满朝气。他以身作则,引导大众修行,坚持早晚课诵,冬参夏学,结夏安居。 
       他在禅法上坚持祖师古训,又有新的发展。他提倡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强调“念佛的是谁?”“我是谁?”“说话的是谁?”“吃饭的是谁?”二六时中疑情不断,灵活运用,方便提撕,将禅修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使禅的智慧逐渐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他勤于律己,生活淡泊,不图享受,即使是一张餐巾纸,他也要撕成两半来使用,于细微处着眼,于平凡中体现不平凡。一颗平常的心,一位觉悟的人,对佛教事业,满腔热情,不计得失,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他看到一些重要祖庭荒废,出家僧众缺少修学弘法场所,不便信教群众就地过宗教生活,发心重建寺院,广树法幢。他用了五年的时间,募集善款几千万元,恢复了禅宗名刹四祖寺,使这座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有过突出贡献的祖庭得以中兴。他在深圳开山建造弘法寺,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窗口城市的佛教信众创造修学佛法的道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本焕长老将大部份精力投入到佛教的恢复与寺院重建的事业之中,先后恢复或新建别传寺、光孝寺、报恩寺、弘法寺、四祖寺、大雄寺、莲开寺、百丈寺、慈恩寺等十四座寺院,如今这些寺院已经在佛教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地佛教弘法利生事业发展和对外友好交流的中心。 
        本公长老襟怀坦荡,举重若轻,每建一座寺院,辛劳数载,随缘建立,随缘付讬,为而不有,功成身退。他先后将广州光孝寺、黄梅四祖寺、南雄莲开寺、丹霞山别传寺、深圳弘法寺、新洲报恩寺等数座祖庭大刹,交付同门或门下弟子住持管理,保持寺院住持选贤任能的古制,使丛林住持能者当之,德者居之。本公这种公而忘私、功成不居的精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随着时轮的运转,将日益显示其瞻高而瞩远的禅者作略。尤其是2008年10月,本老将深圳弘法寺法席付讬春秋鼎盛、众望所归之高足弟子印顺大和尚住持,名山得主,衣钵有归,深孚众望,舆情同赞。 
        在本焕长老百年青灯黄卷的修行生涯中,一直坚持出家而不厌世,出世不忘救世的大乘佛教精神。他是一位具有远大眼光的大德高僧。他的思想敏锐,视角独特,经常阅报,了解时势,关心人生疾苦。在他晚年视力不佳的情况下,有时也向身边的人了解天下大事。他悲心广大,一片菩萨心肠。始终牢记佛教的宗旨,关心社会,回报众生,利益群生,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为中国佛教徒树立了弘法利生的光辉典范。他积极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愿力,牢记为众生服务的使命,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兴办医院,慈悲济世,利益众生。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求身边的人待人要热情,不可嫌贫爱富,不要怕麻烦,有难必帮,即今百岁高龄,依然热情接待前来看望他的每位信教群众。节假日期间,来寺拜访的信众成千上万,他仍慈容面对,广结善缘。每逢国家发生重大灾情,他心急如焚,寢食不安,全心投入,慷慨捐资。2003年中国非典流行,本焕长老与全国佛教界积极行动抗击非典,倡议举办法会,带头诵经祈福,捐款解难。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本焕长老立即指示门徒组织队伍奔赴灾区慰问救助,寺院开展募捐活动,举办祈福超度法会,表现了佛弟子拳拳爱国、不舍众生的一片悲心。他的爱国爱教的言行得到各方尊重与肯定,教内教外尊崇效法。慈悲济世,普利群生,本焕长老堪称实践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佛门表率。 
        本焕长老终身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求名闻利养,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平时所得供养,悉数用于寺院建设事业和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从无私人积蓄。长老的一生,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楷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持戒精严、刻苦修行、终身不渝的精神;学习他爱国爱教、为国争光、融入社会的品德;学习他慈悲为怀、心系众生、予人为乐的胸怀;学习他生活朴素、坦然淡定、不计得失的心态;学习他禅悦法喜、精进不息、老而弥坚的人生境界;学习他广结人缘、广结善缘、摄受大众的广大心量! 
        链接:本焕长老生前语录: 
        有人称我为佛门泰斗,全中国就这一个。也有人讲,哎呀,本焕哟多了不起?其实没什么了不起!我还是一个小和尚,还是一个4岁的小Baby,我不能把自己放得太高,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嘛。 
        你们年轻人妄想多,想了还要做,做了还要成!什么都想要,怎么可能放得下?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果。 
       自己虽是个出家人,但首先是一个公民。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不管大小,都有一份责任。 
       对于佛教的信仰来说,最重要的是慈悲。 
        把握机会,放下万缘,一心学习,回报大众。 
父母的恩德难以报答,但一定要报。一个人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这对儿女是一个好的教育,儿女就会越孝敬父母。 
走完了,自然就到家了,不要一天到晚想到家。 
不要责怪别人,要常生惭愧心,不生烦恼。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