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中国古建筑斗拱话题:变中不变 神唯守一 ------寺庙的特殊构件
K.biz | 商业搜索

中国古建筑斗拱话题:变中不变 神唯守一 ------寺庙的特殊构件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125100

    它们只是两块小小的木头,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但只要对它们深入了解,就可知道它们并不是随意而来的构图游戏。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有机的密切关系,是十分成功的设计,完善地达到了形式追随功能,和统一之中取得变化的目的,达到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
    斗拱的组合很简单,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一旦开始组合,却又千变万化,高深莫测,绝不是简单的“游戏组合”……
    斗拱又称枓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特的支承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两者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其功能是通过斗栱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情况,缩短所承托构件的净跨,并通过斗拱的层层出挑,支承建筑物的深远出檐。它是建筑物立柱与挑出的屋檐的一个过度,多用于柱顶、额枋、屋檐或构架间,只有在重要的古建筑如宫殿、寺庙、以及其他高级建筑上才能安装斗拱。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斗拱结构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件,有人曾把中国建筑的木柱和斗拱类比于西方建筑的石柱和柱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斗拱,在形式上被理解成十分重要的构件,部分的原因是来自于其位置类似于西方古典柱式的柱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木构建筑的柱子带斗拱的形象,被相对于西方建筑传统的柱式来看待”,实际上,斗拱与其说起到装饰的作用不如说更多地起结构的作用,其作用大概有二:其一,鉴于木材的材性,其順纹方向的抗劈裂强度远小于横截面方向的抗压强度,斗拱的使用正是对这一特性的扬长避短的利用。其二,斗拱的使用,使屋檐的挑出大大增加,这样,雨水就更不易淋湿檐柱,防止其受潮腐蚀变形。
    斗拱的构成分为三部分:斗、拱和昂。
    斗(升):斗是直接承重横拱、枋或梁的木方。就斗细分又有很多中,比如,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称为坐斗(宋称栌斗,汉称栌),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头上的叫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横拱两端的斗叫三才斗(宋称散斗),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槽斗子(宋称齐心斗)。这些斗尽管名称各异,但是形状几乎相同,只是尺寸有大小,开槽有分别。坐斗的正面槽口叫“斗口”,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称为“斗耳”,其下平直的部分称为“斗腰”,没有斗耳的斗称为“平盘斗”。(见图6)汉代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和石室,可以看出汉代的栌体形较大,断面为方形或矩形,已有平盘斗和槽口斗之分,但是斗耳和斗平的比例尚未确定。南北朝至唐代都用方斗,至宋代又出现圆形斗、多瓣形斗、讹角斗等多种形式。此后斗形多为方形。在宋代,对斗耳、斗平和斗欹高度做了规定,为4:2:4,后代基本沿用此制。

    此前面三项为斗拱的一般组成构建,通过这三者的各种不同组合,构成了丰富的斗拱结构。若干个斗与拱垒叠而成“铺作”,分为“柱头铺作”(柱头上的斗拱)、“补间铺作”(柱与柱之间的斗拱)、“转角铺作”(角柱上的斗拱)。凡是内外出跳的拱或昂,计其数,称为一定数量的“跳”(见图9)。栌斗中心或每跳跳头若有作横拱(与建筑正立面平行的拱),称为“计心”,若不作横拱,称为“偷心”,只用一层横拱的称为“单拱”,用多层横拱的称为“重拱”。
    从汉代的画像砖石和崖墓、石室中的石斗拱可以看出,当时的斗拱形式多数为“一斗三升”,或有少数“一斗两升”和“一斗四升”,并已有“单拱”和“重拱”之分,出跳最多可到三四跳。至于斗拱位置已分“柱头”和“补间”。然而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乎还没有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魏晋南北朝时期,柱头铺作仍多为“一斗三升”,但是拱心小块已经演进为宋之“齐心斗”的形式,补间铺作则有人字形铺作的出现,并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形式。唐代是斗拱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可知,当时的斗拱形式已趋于多样化,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字形、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主要由柱头铺作来承担。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尺寸雄大,有其结构上的来龙去脉。宋代被认为是斗拱发展的成熟期,比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各种斗拱的组合形式十分多样化。同时规定了材契的标准,以此作为建筑的标准。从宋初到南宋末,斗拱的比例尺度逐渐减小。“就实例言,……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奉国寺大殿等,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甚高大,斗拱之高,竟及柱高之半。至宋初实例,如榆次永寿寺雨花宫,……比例则略见简缩。北宋之末,如初祖庵……斗拱之高仅柱之七分之二,在比例上更见缩小。至于南宋及金,如苏州三清殿……,斗拱比例则更小,此三百年间,即此一端已可略窥其大致。”元代斗拱尚大,昂尾挑起,仍保留有杠杆的作用。补间铺作较少。明清二代,斗拱与柱高的比例又开始减缩,仅为柱高的五分或六分之一。补间铺作日益增多,多至四朵六朵,甚至八朵,似乎更偏重于其装饰而非结构的作用了。在材料的使用上,至明清,已经完全丧失了宋代的“材契”的概念,仅以斗口(材料的宽度)作为标准。“于是柱头枋上,往往若干材'实拍'累上,已将契之观念完全丧失矣”。
    拱是指斗口伸出承斗或升之重量的木构件。拱按其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多种,凡是向内外挑出的拱,清称为翘(宋称华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拱称为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称为厢拱(宋称令拱)。出坐斗左右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慢拱)。(见图6)
    “汉代的石斗拱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曲线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形,如魏唐以后所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形”,但木构斗拱是否采用此式尚不可确定。大概到唐代,拱的形式才统一起来。宋代更是对各种拱的长度、卷杀有详细规定,其用材也有规定。
    昂,即斗拱中向外伸挑出的斜向承托构件,一昂为悬杆,以斗栱为支点来承担前檐载荷,其前端支撑屋檐重量,后尾压在大梁下起平衡作用,使出檐更深远,受力更合理。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檐的高度,由于斗栱出跳级数的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建筑物的比例会再次失去平衡。人们势必要寻找出跳多但不增加建筑物高度的办法,这样昂就产生了。
    昂斗拱中斜置的木构件,“昂尾斜上,压于梁或檩下,利用杠杆原理,以挑起檐部。”昂又分上昂和下昂,以下昂使用较多。(见图6)汉代建筑中还未发现此项构件,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它的后尾延伸至平暗(天花)以上的草栿之下,但补间铺作中尚未使用。宋柱头铺作也有这种做法,唯昂尾稍短,而下檐则用了昂式华拱,是假昂的一种。此外,也有施插昂的。补间铺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托于下平檩下。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拱以下。
    要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必要地要对建筑的组成词汇有所了解,就像要读懂一本书,首先要认识字词一样。这些词汇曾经生动地组成一座座亭台楼阁,宫室庙宇,以至我们的家园,更进一步地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与文化。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