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彻大悟”原为佛教用语,表示达到了“彻悟”的境界。
“悟”是佛教的思想核心。佛教创立后历经了很多阶段,分化出很多派别,各具特色。但是,每个阶段、每个派别,不论在教义理论方面有着怎样的差异、在修行方法方面有着怎样的区别,都以求“悟”为目标。“佛”是梵文音译“佛陀”之略,意译为“觉悟者”,意思就是“彻底觉悟了人生真谛的人”。
佛教主张的觉悟有着不同的程度。觉悟的入门阶段叫“开悟”,修行者这时对真理刚刚有一定的感悟,仍然是凡夫俗人;觉悟的彻底完成阶段,叫做“彻悟”,修行者这时完全领悟了真理,已经是圣贤之辈了。释迦牟尼就是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彻悟”的圣人。
据说,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以后,曾经四处访师求道。他请教过当时不少著名的学者,学会了两种不同的禅定方法,却感到修习禅定并没有使他获得解脱。修习禅定失败的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那河畔,在山上的树林里“结草为庵”。他睡在鹿粪堆和牛粪堆上,而且逐日缩减饮食,终至7日才吃一餐,而且每餐只有“一麻一米”,历尽了艰辛。可是,6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已经煎熬得形同槁木,瘦削不堪,却仍然没能获得解脱。
在这种情况下,悉达多太子认识到,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因此,他决定放弃苦行。悉达多太子艰难地走出树林,接受了牧女送给他的牛奶粥,又到尼连禅那河里洗去了身上的积垢,渐渐恢复了体力。一个月以后,悉达多太子拜谢了一直用牛奶粥供养自己的两个牧女,登上尼连禅那河西岸的迦耶山,找到一棵枝叶茂密能够遮阳挡雨的大树,在树下面向东方坐了下来。他发誓:如果不能实现“无上大觉”(指觉悟的最高程度,可以视为“彻悟”的同义语),宁可粉身碎骨也不离开这个地方。
经过7天7夜的冥思苦索,悉达多太子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纵欲的享乐生活是堕落,禁欲的苦行生活是痛苦,只有避开这两个极端,奉行不苦不乐的“中道”,才能获得清净之心,正确认识人生。他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人生是无常的,种种痛苦和烦恼都来源于“贪欲”、“激忿”和“愚痴”,只有抛弃对外在物质的追求,断除一切欲念,努力修行正道,才能跳出生死轮回,获得解脱。就这样,在第七天的黎明,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乔达摩·悉达多感到自己的思想就像灿烂的天空一样豁然开朗了。于是,他宣布自己觉悟了人生的道理,这一年,他35岁。
作为一条成语,“大彻大悟”用来形容彻底觉悟、完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