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精雕富贵细刻雅致 潮州木雕又逢春
7.biz | 商业搜索

精雕富贵细刻雅致 潮州木雕又逢春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57840

    2005年,一尊高12.8米、重达150吨的红檀木四面千手观音像,从潮州运往泰国北碧府慈悲山菩萨禅寺。这尊宝相庄严、气魄宏伟的观音像,在东南亚引起轰动,更成为当地著名景观,慕名进山晋香礼拜、一睹佛光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自1990年至今,仅出自这尊观音像作者、潮州木雕工艺大师辜柳希之手的4米以上大佛就有194尊。其中,174尊安放于新、马、泰、美国等地佛寺。   提到潮州,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功夫茶,却未必知道,潮州木雕是人民大会堂、泰国普门报恩寺和新加坡半港天后宫的常客。法国巴黎中国城的“龙光拐子”门罩木雕,以及现陈列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清明上河图”,都是潮州木雕中的翘楚。在东南亚的华侨家庭,几乎家家都摆放有潮州木雕;据说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足见“潮州木雕”的影响力。
  55岁的辜柳希,衣着朴实得体,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热情地招呼来客喝茶、吃西瓜,言谈举止间没有任何艺术家的“架子”,倒更像低调和气的潮商。只有他工作室内多幅与泰国政要的合影,透露出“不一般”的讯息。
  辜柳希工作室所在之处———潮州艺葩木雕厂,是当地规模最大的以从事木雕生产为主导的工艺企业之一。一楼是加工车间:黄杨、紫檀、龙眼、酸枝的香味袅绕,在机器的轰鸣声、木锤的敲打声、*凿斧砍声中,10多位学徒或坐或趴,忙着凿坯、细刻、磨光、揉漆、贴金等工序,年长一些的师傅们在粗坯上一丁一点“绣”出花纹;一番抡凿,吹去木屑,农耕时代的把酒桑麻、状元及第渐次浮现,像一个已经醒来却要努力记起的梦。
  一踏上二楼陈列厅,顿觉满目灿烂,几乎有晕眩之感。虽说也曾在陈家祠领教过潮州金漆木雕的厉害,单单一件贴金髹漆的座屏、挂件,已让人觉得穷工极巧、矞矞皇皇,眼下几十幅屏雕一时拥堵眼前,件件“富贵逼人”、耀目惊心,潮州累世金粉气象、四时景致、泛海珍奇,轰然扑面而至,非屏息不能消受。辜柳希说,木雕贴金不单为“显富”和美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变形或腐朽。
  一半是传统木雕家居饰品、案头摆件,一半是佛像。何故?“保证有钱赚呀。”商者无域,是潮人的信条,木雕也不例外。
  佛像是老辜的看门绝技,即使是用他那毫无文学色彩的讲述方式道来,造像的过程也充满“玄妙”。原来,观音像并非全然垂直于地面,而是上身略有倾斜,以体现“普照众生”之形态,然而如何又能保证10多米高的佛像屹立稳当?按照视觉原理,随着佛身高度的增加,佛头与全身的比例会相应增加,究竟又该加宽、加长几分?还有,四面千手观音是用四尊红木拼接而成,那广施百般利乐的千手、千眼与千般法器,要一一布置妥当,草图都该画一叠吧。
  不料,老辜淡然一笑,说造像从不画图,全凭腹稿,结果该直的地方“比人家拿着墨斗”做出来的还要挺括。见听者面露惊讶之情,老辜还是一笑:“都是靠经验而已。”
  辜柳希指着展示厅里的通雕挂屏,重复当年师傅们传授的要点:潮州木雕第一原则,是“满”和“匀”:通篇遍布人物犬马、舟桥木石,边边角角,不留余力,云纹、草尾、勾藤,环环相扣,充天塞地。《七贤进京》里面14个赶考的书生和书童,沿“之”字形,从左下方的家门口一直“走”到右上方的京城,千山万水的跋涉、连科登甲的期盼,都在一路片叶丛花深处。
  奇怪的是,虽然貌似违反了中国书画“留白”的古训,却并不会让人产生“缺乏风致”的感受,反而别有一番意趣。用黄苗子的话来说:“广东潮州一个小木神龛上两扇20厘米左右的门,正反面都雕满了人物、花鸟、走兽,这两扇门如果放大,可以媲美19世纪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大作品《地狱门》。”辜柳希一件3米长的金漆屏雕《甘露寺》,一百多个人物,各色心机、诸般表相,交待周全,且绝无雷同。按照马连良的京剧版本,这可是一出2个半小时的大戏呵!
  其次,是“通”与“透”。在任何一件作品面前消磨一个小时,也不奇怪,因为一件平面镂雕至少分二三层。屏雕《三英战吕布》厚度只有13厘米,三四层形象穿插交错,哪怕最里层的人物袍甲上的龙鳞绣花,也绝不含糊,愣是把一个喊声震天,杀气迷漫的虎牢关,刻得层层叠叠,供人条分缕析。
  在“潮州木雕集大成者”———建于清末的己略黄公祠,我们见到了这些作品的老祖宗:清末民初是潮州木雕的黄金年代,经商致富的潮州华侨携财回乡,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蔚然成风。放眼望去,两眉廊轩,中槽斗拱,无不是一路(鹭)连(莲)科、榴开百子的吉利。
  梁架上两组狮子,据传是师徒二人“斗技”的结果。狮子的毛发由千姿百态的人物构成,最小的只有半个手指那么大。老师的作品中,狮毛幻化为神仙、道士,寓意“师以载道”;弟子的作品里,则换成举子、士大夫,寓意“名师高徒”……狮子都是蹲着的,寓意“尊师”,“儒”的思想能贯彻这么彻底,真是不枉当初韩愈八月教化之功。
  遥想那个时候的潮州,大到承柱、藻井,中则几案、床榻,小至馔盒、炉罩,莫不加以雕饰。难怪解放之初,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少丰曾感叹:“村村都像木雕博物馆,户户都像雕刻陈列室。”
  到了现在,传统的民宅、庭院大多年久失修,只有庙宇、祠堂、园林还使用传统的木雕装饰。为潮州木雕寻求用武之地,成了当务之急。以国家级非遗传人陈培臣为代表的艺人,继续把传统工艺推向登峰造极,例如经典圆雕造型“虾蟹篓”,做得八方玲珑,面面可观,篓中虾、蟹、螺、蚶,都如现捕现捞上来,尤其是虾须细如毛发,轻轻一拂,手感和弹性不输真物;篓中水藻、浮浪翻转,浑似无骨,其实**中肯,点点扎实。
  2008年,陈培臣率领团队又创作了向奥运献礼的“百鸟归巢”。那“鸟巢”分明就是“虾蟹篓”的变形,龙凤狮组成的庆贺队伍中,添进了福娃、祥云和几百只和平鸽。这件多层镂雕作品厚仅十几厘米,达六七层之多,难度非同一般。

  辜柳希似乎把重心更多放在材质改革上。传统木雕多使用软木作为材料,他使用更软的黄桧木,能雕出发丝一般细的蜘蛛网,朝蛛网吹口气,还会微微颤动。如改用更硬的紫檀、花梨木,作品就更易保存,不贴金也不易开裂,而且材料“更新换代”,涨价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普通的刻*根本雕不了这些质地密实的硬木,老辜自己设计了机械来刻,结果惹来争议。对于“用了机器就雕不出手工味道”的说法,老辜感到有些冤:“这又不是电脑绣花,机器也要人来拿啊,要端得稳这机器,也要30年功力才行哩!”
  潮州木雕近10年精品价格上升50%以上,但对年轻人来说,这“钱景”算不上诱人:学艺过程长,各项技能打好基础就要至少10年光阴;更要命的是苦,做木雕蟹篓,大小工序上百个,做一件普通作品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如果精雕细琢就要几个月,卖出去的价钱却只有几千元,连工钱都赚不回。辜柳希展厅里有一件高3米多,重几百公斤的巨型花梨木三层龙虾蟹篓,是他和6个师傅配合用5年时间才雕琢完成。整个过程战战兢兢,一片树皮落下来,几年心血就告吹了。
  据辜柳希估计,上世纪70年代,潮州有200多木雕工艺师,而目前市场中多为小作坊,其中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人不到40名。他每年计划培养50个学生,每人每月倒贴500元生活费,其实真正留下来的一年就20个左右,能单独出师的更少。老辜最不愿谈的就是“效益”两个字:“挣的钱80%都用来买木头了,没法算产值!”
  老艺人们说:“不创新赶不上行情变化,但什么行情都比不上生活变化大。”时常听见潮州人抱怨,打着“潮州”字号的酒楼把白粥熬成了广州粥,连“猛火厚油香鱼露”的传统炒芥兰也做不出来;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的功夫茶程序,被简化成茶楼美女变味的“表演”;从前寻常女儿家穿着的“抽纱”,针法多达400多种,自从机绣流行之后变成稀罕物什。这个位处“省尾国角”的人群,在力所能及之处,于忙中偷闲之际,还固执地延续着过去的世界雅致、迂缓、张弛有度的生活艺术,坚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遗风,慢啜细呷的饮茶之道。而潮州木雕呢,还是那么贴金髹漆,不辞繁复。
  “人间事事不堪凭”。这个时代,每一种骄傲里面都有失落的影子。人不能掌控时间,但还好可以驾驭一把刻*,为不完全的现世,添一点美与和谐的遐想———这大概便是“雕刻时光”的本心所在吧。
  解码“潮州木雕”
  【起源】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于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其主要特点是工艺精湛繁复、富丽堂皇。种类有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之分。
  【流行区域】
  潮州木雕主要流行于广东东部潮州、揭阳、潮阳、普宁、饶平、澄海等地,因为这些地域大都旧属潮州府,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潮州木雕”。
  【特色】
  潮州木雕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民间艺术的特色,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尤其是以沿海水族为题材、反映渔民生活的“虾蟹篓”最为出名。
  【技法】
  潮州木雕的技法上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等。前人曾将其技法特征归结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有度,主次得当;“杂杂”指层次分明,互有穿插;“通通”指造型通透。
  报网互动
  上期回响·点击潮阳笛套音乐
  天涯贴图专区
  点击率:20856回帖:132
  恪守也是一种美德,能把传统文化完整地保留着实不易。能听听现场的曲子就好了。
  ———天涯网友“兰调小叶曲”
  看南方日报的古乐介绍,从文化角度来理解,我们民族的第一次大迁移,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远超出后来的两次———走西口和闯关东。因为这次迁移,形成了一个不是新的民族的群体族系,就是“客家”,客家文化目前已经成了我们国家甚至是世界上独特的一种文化。
  ———天涯网友“曼舞清风”
  传承人故事
  父子皆为国家级大师作品两进人民大会堂
  受访人:潮州木雕国家级非遗传人陈培臣
  提起潮州木雕,就不能不提到两个人———陈舜羌和陈培臣父子。在潮州木雕行业之内,现有较为出名的师傅,十之七八皆与其两人有些许关联,或徒弟或同门师兄弟。陈氏父子皆为国家级大师,这在潮州木雕界是唯一一例。
  陈氏父子生于著名的“潮州木雕之乡”潮州湘桥区意溪镇莲上乡。从清末的木雕大师张愚起,这里走出了多位木雕大师。建国后,潮州木雕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便是当地著名的木雕大师张鉴轩和陈舜羌捧回的。潮州木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虾蟹篓,最早的虾蟹篓大致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1957年,陈培臣的父亲陈舜羌和师傅张鉴轩创作了第一个立体通雕《蟹篓》,第一次把虾蟹篓从房屋梁上的装饰品变成了四面可观的艺术品,从莫斯科捧回国际大奖。
  陈培臣仅读过三年书,且读的都是一年级。辍学后的他开始跟随父亲陈舜羌操起刻*学潮州木雕。如今,陈培臣已经成为潮州木雕国家级传承人。1998年,陈培臣利用一根高达2.2米的原木大胆创作了一件《龙虾蟹篓》。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是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浪花、菊花更为这个作品增添了色彩。作品问世后,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金奖。
  陈氏潮州木雕曾两次进入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成为一段佳话。第一次是在1979年,陈舜羌赴京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雕饰装修。当时,年仅29岁的陈培臣已经是一个技艺熟练的木雕师傅了,他也跟随父亲参与了广东厅的雕饰创作。2000年的时候,陈培臣的《岭南佳果》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选送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岭南佳果》是一件双面通雕作品,在高1.2米,宽1.2米,厚仅10厘米的木头上雕出了芭蕉树、木瓜树、荔枝树、菠萝树和飞鸟等等,非常有南国风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