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追溯蜡源,绽放工艺
G.biz | 商业搜索

追溯蜡源,绽放工艺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1485

中国用蜡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古代早有“秉烛待旦”之说,而且古诗中涉及蜡烛的笔墨也颇多,如梁朝庚信的诗句“洞房花烛明”、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朱庆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等等。
  古代蜡烛原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和白蜡(虫白蜡)。它们在古代除制蜡烛供照明外,亦作为脱蜡铸造、蜡染、蜡艺等多种传统工艺的原材料。其中,虫白蜡质轻,比重0.97,熔点(82.9℃)较蜂蜡略高,色白或微黄,故称“白蜡”。
  南宋末年的周密《癸辛杂识》,对白蜡进行详实的记载:“……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旁,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布作小曩,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与煎黄蜡同)。有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亦克用。其利甚溥,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高数倍也。”八月,蜡花采收后,要放在沸水锅内熬煮(每50公斤蜡花,加水20公斤左右),待蜡花全部溶化,用瓢将浮在水面的蜡脂舀入蜡盆内,冷却后即成蜡。
  另外一种“白蜡”则由桕树的果实榨出。桕树主要生产桕脂(皮油)和桕油(清油或叫梓油)。清朝冯时可著《蓬窗续录》中记载有:“……饶信间桕树冬初叶落,结子放蜡,每颗作十字裂,一丛有数颗……”。其中所说的桕树子放蜡,即榨蜡油制烛。
  对于制造桕油蜡烛,《越谚》卷中蜡烛条下有相关记载:“卷芯草干,熬桕油拖蘸成烛,加蜡为皮,盖紫草汁则红。”汪日帧著《湖雅》卷八中说得更是详细:“中置烛心,外裹乌桕子油,又以紫草染蜡盖之,曰桕油烛。用棉花子油者曰青油烛,用牛羊油者曰荤油烛。湖俗祀神祭先必燃两炬,皆用红桕烛。婚嫁用之曰喜烛,缀蜡花者曰花烛,祝寿所用曰寿烛,丧家则用绿烛或白烛,亦桕烛也。”
  除了白蜡、黄蜡、桕油蜡之外,古代还有牛脂烛、鲸鲲蜡油等。日本寺岛安良编《和汉三才图会》引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烛有蜜蜡烛虫蜡烛牛脂烛桕油烛,”后加案语曰:“案唐式云少府监每年供蜡烛七十挺,则元以前既有之矣。有数品,而多用木蜡牛脂蜡也。有油桐子蚕豆苍耳子等为蜡者,火易灭。有鲸鲲油为蜡者,其焰甚臭,牛脂蜡亦臭。近年制精,去其臭气,故多以牛蜡伪为木蜡,神佛灯明不可不辨。”
  从古至今,蜡烛逐渐演化了婚嫁、祝寿、礼佛等佛教及民俗活动的必需品,它已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特别是,在佛教中点蜡烛祈愿祈福,寓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成为信众心怀慈悲,无私奉献的自发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共建团结友爱的中国大家庭。
  链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之皮油
  凡皮油造浊法起广信郡,其法取洁净桕子,囫囵入釜甑蒸,蒸后倾入臼内受舂。其臼深约尺五寸,碓以石为身,不用铁嘴,石以深山结而腻者,轻重斫成限四十斤,上嵌衡木之上而舂之。其皮膜上油尽脱骨而纷落,挖起,筛于盘内再蒸,包裹入榨皆同前法。皮油已落尽,其骨为黑子。用冷腻小石磨不惧火煅者,(此磨亦从信郡深山觅取。)以红火矢围壅锻热,将黑子逐把灌入疾磨。磨破之时,风扇去其黑壳,则其内完全白仁,与梧桐子无异。将此碾蒸,包裹入榨,与前法同。榨出水油清亮无比,贮小盏之中,独根心草燃至天明,盖诸清油所不及者。入食馔即不伤人,恐有忌者,宁不用耳。
  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带。)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于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或削棍为模,裁纸一方,卷于其上而成纸筒,灌入亦成一烛。此烛任置风尘中,再经寒暑,不敝坏也。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