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僧俗共用的钵
Q.biz | 商业搜索

僧俗共用的钵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1774

  钵,梵语叫做钵多罗,最初为佛教僧侣使用。关于钵的故事,《佛本行集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天竺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名叫帝利富婆,另一个叫跋利迦,提供养佛。佛想:我应该用什么东西来接受施主的食物呢?这时四天王献上四个金钵。佛说出家人不宜用金器。四天王又先后奉上银钵、玻璃梨钵、赤珠钵、玛瑙钵等,佛一一拒绝了。最后在北方毗沙门天王提醒下天王们拿来了四个石钵,佛把四个石钵重叠放在左手上,右手一按,成为一个钵。


  国人叫钵为钵盂,这是华“盂”梵“钵”的合称。
  钵的义译是“应法器”,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钵有“体、色、量”三法的规定。体指的是体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色”说的是,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量”规定了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的钵可以盛放三斗,小的可以盛放半斗。但这里的斗量大小与现代的升斗是有区别的。
  钵的形制非常简单,近似于中国古代的“盂”。钵壁与开口平行的面为圆形,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盛饭盛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体积大小,恰如持用者的食量,所以钵又被称为“应量器”。 佛教僧侣孤身远游,最真也最令人向往的写真也往往与钵作应量器有关——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
  钵的遗品中有石钵、金铜钵、木钵、干漆钵、瓷钵等。石钵、金钵、银钵为佛、菩萨的供养具,其他则为僧侣所用,包钵之布,称为钵袱、钵袋、钵囊,置放钵的台称为钵支。钵支是专门用于盛接钵的器具,为巴利语、梵文Pattarnalaka的译语。又写作钵枝、钵、钵搘。《五分律》卷二十六记述道,有诸比丘以钵盛食,著地而翻,佛就准作钵支,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作,然漆树除外,也准许结草著于其下。可见这是一种放钵的台,但对钵支的具体形态及大小却没有明确的说明。同时《五分律》虽列举了竹、木等制作材料;但在《十诵律》卷五却说,佛陀准许以石、铜、铁、铅、锡、瓦等作钵支,并除去了植物材料。此外《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有准许以“象牙骨”制作的记载。现代的钵上阔下窄,底平且有浅环足,原本不易倾动,加以钵支来保持平衡,实属多余,而由此可以推测古制的钵下圆而无底,故须别有钵支停其转动。钵支的形制边缘宽阔,为胴部朝底渐细的容器形态,整体上较扁平。钵支也被称为“随物”、“杂物”,即比丘、比丘尼日常所持的用品之一。
  钵原本没有覆罩之物,但是《释氏要览》中的记载引用了律藏而允许使用覆物,这种覆物是钵盖,使用钵盖的钵是作为供养具的钵。
  钵还作为僧人受戒所授予的法器,所谓三衣一钵,衣钵相承就指的是指钵作受戒法器。顺治帝作诗云:钵盂到处任君餐,唯有袈裟披肩难。钵做法器从一个出家的皇帝口中可以得到印证。
  时至今日,昔日的佛教法器今已渐入寻常百姓家了。钵的材质已趋多样。除瓦、铁外,还有玻璃、陶瓷、泥、铜等种类,玉、金等贵重材质的钵也有出现。钵的外表常见有彩绘、彩釉做装饰的。
  钵的作用不再限于作法器、食器了,可做花罐供插花用;可做煮饭的用具,钵钵鸡、砂钵狗肉、钵仔糕等就是用钵来做,据说名肴“佛跳墙”的雏形就是寺中不守戒的好吃和尚用钵盂做成的,也许这是噱头,并不确凿;钵可做化学或中药中的研磨器皿;还可作生物学科中的营养钵,有培育之用……,当然这些呼之为钵的器具,形状或已有改变,当溯其源头,但仍可见钵的影子。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