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佛教文化荟萃 > 烟云涧的青铜记忆
K.biz | 商业搜索

烟云涧的青铜记忆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4-01-23  浏览次数:65801

 制作模型,是整套仿古工艺的第一步,像这样一个模型要1个多月时间才能完成,而制模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定做一个直径半米的就要5000多元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带领部队撤退,夜宿此地。清晨刘秀见村庄上空烟雾袅袅,云雾漫漫,时隐时现的民居如在仙境之中,刘秀触景生情,感叹:“好一个烟云涧也。”随后,刘秀在洛登基,这个小村庄被赐封号烟云涧。烟云涧的传说,随着村头的这条东河缓缓流过。 

方兴庆已经“退休”多年,现在家里的活都是小儿子方坡锋和儿媳妇两个人做 

  刘刚站的儿子刘浩,11年里他和这些青铜器一起长大,但是他似乎对面前的游戏更感兴趣。

青铜器伴随方兴庆老人走过了大半个人生,现在老人的手艺在烟云涧遍地开花,传承着老人的手艺,传承着久远的中国青铜文化。

  将脱好的蜡模零件用烙铁焊接起来,组成一件完整的蜡模。

 将做好的蜡模放进容器,并在容器里灌上石膏,待石膏凝固后放入“炕”里烧,等石膏里面的蜡模蒸发完后,向石膏里灌入铜水。

  经过上色、电解的马踏飞燕正在晾晒

  商报记者田仲煜/摄影报道

  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代代相传。烟云涧的人们,正在把青铜器这项工艺,做得越来越好。

  如今,这些侍奉神灵的器物,随着时空的转移,从地下走到了博物馆,从家国重器成为传世古董;而方兴庆们,让这些传世古董从天上回归人间,摆在了越来越多的私人空间里,记录下这时空交错的铭文。

  骗过专家的“战国铜镜”

  1981年,洛阳公安局从文物贩子手中花近8万元“买”到一面牛鼻象背造型的“战国铜镜”。经过对文物贩子的盘查审讯,他们将抓捕目标锁定在洛阳城南70公里外的烟云涧。

  几辆呼啸而来的警车打破了这个小村落的宁静,在村民的注视和议论中,当时47岁的方兴庆被“装”进警车带走了。

  方兴庆回忆说:“他们(公安局)问我东西是从哪弄的。我说是自己在家做着玩,铜镜上面的铜锈是我做好以后,装在死狗肚子里在地下埋了两年弄成的。可是他们不信,关了我6天。第7天,我把他们带到了我家,给他们看我做的东西,他们都说误会了误会了,当时他们就给我道歉。”话罢方兴庆脸上露出一丝得意。

  那面“牛鼻象背铜镜”是方兴庆按照一本名叫《青铜器》的图谱自己仿制的。他做好后把镜子拿到洛阳找关林庙一个文物专家看,当时竟然“骗”过了文物专家的眼睛。然后,村里有人来收古旧玩意儿,方兴庆就把这面放在家里好几年的镜子以200元的价格卖给了那个文物贩子。

  从那以后,方兴庆开始大量制作仿古青铜器,仿制过程中他从开始对青铜器的单纯喜欢,变成了对青铜器所承载的古代历史的向往,一本《青铜器》图谱几乎被他仿制遍了。

  蒸蒸日上的“青铜产业”

  改革开放后,烟云涧十几户村民经过方兴庆的传授也开始制作仿古青铜器。

  如今,烟云涧成了蜚声国内外的仿古青铜器制造基地,800户村民中有近300户在自家的手工作坊里从事着仿古青铜器的制作。

  2006年,方长伟、刘刚站等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开始为他们的“青铜事业”作打算,他们报请伊川县有关部门成立了“伊川青铜协会”。一年后,他们联合十几家农户,以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成立了“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

  2008年底,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全球无数的行业、企业的经营陷入低谷,但烟云涧青铜器的销量却没有因此而下滑。相反,他们生产所需原料铜的价格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幅走低,这意味着他们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现如今,烟云涧的“青铜产业”蒸蒸日上,他们生产的仿古青铜器远销北京、上海,在东南亚地区更是抢手,不少“作品”还被上海等20多家博物馆展出或收藏。

  源远流长的青铜传承

  周朝以前,人们把铜称为金,刻在青铜上的铭文叫金文,今天的我们,可以透过每一个字,依稀看见族人间浓厚的关系,看见祖先的生活片断,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499字的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鼎,上面记录着西周末年周王教导毛公勤政爱民的文字;乡字的构成,是两个人蹲坐在一口锅的旁边,这锅就是青铜器中的簋,古人对于家乡的想象,就是两个人在一起饮酒吃饭……因为这些铭文,青铜器这些冰凉的器物散发出了难以想象的温暖。

  传统青铜器复制流程中,工人们几乎沿用了3000年前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带有器形和图纹的泥坯,称为模,根据模制作内外的陶范,焙烧陶范的温度,被准确控制在1050℃至1100℃,最后将含有铜、锡、铅等合金的溶液浇入陶范中。铜器刚刚铸造出来时,并不是绿色的,青铜器在地下埋藏数千年后,铜器的表面氧化,才呈现出青绿的颜色。烟云涧的仿制青铜器,经历了从方兴庆的石膏到现在使用的蜡做模的变迁,他们铸的模也可以铸出成百上千件铜器。而以前经过千年才能氧化的过程,在他们手里,这一氧化过程只需几分钟的电解即可完成。

  虽然方兴庆和他所在的烟云涧的村民对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十分清晰,但毫无疑问,他们为青铜器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洛阳邮展定做的“河图洛书邮展鼎”上,所记录的铭文都是用现代的汉字,据参与设计的方长伟讲,写现代汉字虽然与古代文化视觉上显得不太协调,但是铭文更重要的作用是记载历史,现代汉字更便于人们识别。

  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代代相传。烟云涧的人们,正在把青铜器这项工艺,做得越来越好。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