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用品网 - 佛教用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民俗风情 | 企业新闻 | 人物专访 | 行业新闻 | 行业专题 | 用品知识 | 宗教文化 | 佛典故事 | 佛教礼仪 | 佛教论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文化交流 > 汉传佛教服饰文化
K.biz | 商业搜索

汉传佛教服饰文化

信息来源:foojoo.com   时间: 2015-03-23  浏览次数:397

  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流传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于地区太广,南与热带接壤,北与寒带相邻,而且流传时间也最久,以致汉族僧侣的服装在各时代中变迁很大,在形色上也最复杂,与印度原始的僧侣服制差别很大。

  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这些衣的主要规定,特别是三衣,有两点:第一、颜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第二、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以破坏衣色的整齐而免除贪著,这叫做“坏色”或“点净”。关于颜色的规定,在《毗尼母经》卷八中说:“诸比丘衣色脱,佛听用十种色。十种色者:一、泥,二、陀婆树皮,三、婆陀树皮,四、非草,五、乾陀,六、胡桃根,七、阿摩勒叶,八、佉陀树皮,九、施设婆树皮,十、种种杂和用染。如是等所应染者此十种色。是衣三点作净法,一用泥,二用青,三用不均色。用此三种三点净衣”。


  虽然在律中禁止用上色、纯色的衣服,而染衣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但是在习惯上是用赤色。

 

  后来印度的佛教,当佛灭后二百年至五百年之间,在教理上分为二十部,在戒律上分为五部。于是三衣颜色各有不同的规定,以标帜自己的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僧侣还是披赤衣的。但是汉地天气寒冷,仅仅三衣是不可能御寒的。因此根据佛制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于三衣之外须有其他衣服。不但汉人不习惯仅着三衣,即是西来的大德高僧,在汉地居住数年以至数十年,或尽寿于此,也必须添着其他衣服。这些衣服究竟是什么形式,什么颜色呢?

  佛法虽从后汉时传入中国,但是那时出家的人不多。到了东晋和石赵的时候才发达起来。而那时僧徒便有了“缁衣”或“缁流”的称号。有人以为缁衣是根据袈裟的颜色而起的。汉时平民习尚青绿,到了三国时,由于天下历年荒乱,人民更加困苦,所以穿白衣成为习尚。正在这时期,僧侣增多,衣服尚缁,才造成“缁素”的说法。所以汉地僧侣的服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服,就是为了御寒起见,就汉地原有的服装规定了颜色,稍微改变其式样而成为固定的僧服,如缁衣之类,这是僧人日常穿着的;一类是法服,就是三衣之类,只在法会佛事期间穿着的。

  僧侣的常服在最初的时候是与俗人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所以沙门有“缁衣”之称。可见到东魏末年,法上任昭玄统以后,僧侣的常服才在式样上有了特殊的规定。在此以前何以选用缁色,虽难考定,大约是从道士的服色来的。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涑水注云:“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缁服思玄之士”,可见缁色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沙门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释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之专称,缁衣成为沙门的别号,其后僧俗众多,缁衣者众,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而缁服便成为僧侣的专门服色了。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制定了僧侣的服色。明末时僧侣衣制逐渐变更。现在南京宝华山是律宗的祖庭,每当传戒时住持仍著黑常服、红袈裟。而求戒者着黄常服、黑袈裟,此犹是明代的旧制。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是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称为湘色的。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浅不一,没有一定的规制。
  僧侣常服的式样既自魏末法上规定以后,究竟是什么式样呢?那些亵衣,衷袄等未必有所规定,仍是随着时代与俗人的衣服一样。只是外面的衫袍,为了观瞻起见,才有一定的特式。这应当是一般所说的“方袍”,因为这“方袍”的名称到唐时才普遍起来的。至于方袍的式样可以从这名字上推测出来。

  汉魏的俗服是常常变更的。而方袍既非修袖,又不曳地。俗衣袖虽或长而宽有定限。方袍的袖是比较宽的。更特别是“方”一定对“曲”言的,《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禅衣曲裙。”《何并传》师古注云:“襜褕,曲裙禅衣也。”可见俗服是曲裙而僧服是方裙,俗服袖窄则较圆,僧服袖宽则成方。这应当是方袍名称之由来。

  僧衣的另一名称是“衲衣”,衲是补缀的意思。因为袈裟是由多数碎布补缀而成的,所以译作衲衣。但是后来僧侣的常服,也常是破旧而经过补缀的,于是成为僧服的通用名称。

  方袍的另一名称是“海青”。明郑明选著《秕言》卷一云:“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之海青。按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

  僧侣既有法服、常服之分,而古代在法会上僧侣还是遵守佛制,偏袒右肩,如同现在藏蒙族的情况。后来因为右袒究竟不合乎汉地的习惯而被废除了。

  至于汉地僧侣法服的颜色,由于常服颜色的复杂,也发生紊乱的情形。自从唐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见《唐书》)。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特别是随着常服的颜色而任意改变,如常服有缁、黄、褐等色,袈裟也有着许多颜色。汉地袈裟的多样颜色久已如此了。另一面执著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尊重。殊不知朱红及黑色都是戒律中所不许的纯色、上色,而古代所谓披赤衣,乃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如前所记释迦如来的僧祇支是也。

  可见佛教服饰文化以独特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宝库中珍藏至今的服饰文化瑰宝。研究和挖掘这份丰厚的服饰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意义深远。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佛教用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