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关于“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并以此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谈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特别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为例证:“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习近平主席关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论述,不仅基于丰富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事实,更着眼于构建更加和平美好的人类未来。作为世界多元文明中的一元,中华文明如何继续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认识文化复兴对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进而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值得佛教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化为文明之核心要素。文明的复兴与重塑源自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而这些都需要立足于对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儒、释、道三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之中,佛教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佛教起源于印度,兴盛于中国,其后传播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而今更传播到欧美各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重新审视佛教传入中国长期演化的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佛教文化的特点及其广泛的社会价值。
首先,佛教文化的传播重视融入本土文明。佛陀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因此教导弟子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翻译佛经的祖师大德们不但有很高的佛学修为,而且还通晓汉地的文化,对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很深的造诣。在和平传播的过程中,佛教强调与世间法的融通,不仅重视影响上层人士,也重视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形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
其次,佛教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佛教寺院在历史上充当着学术机构、教育场所、慈善机构、图书馆藏和文化中心等多重角色,佛教经典得到系统精致的翻译和妥善精心的保存,其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僧侣们成为知识与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当社会陷入战乱或动荡时,寺院还为广大民众提供衣食的庇护和信仰的依靠。近代以来,佛教还成为亚洲各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的重要精神支柱。
再次,佛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佛教在逻辑、语言、技术、医学等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天文等方面成果斐然,为后世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比如文学方面,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是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影响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词。比如建筑方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如河南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
此外,佛教文化还能增进地区间的和平与友谊。当其他宗教每每陷于宗教战争或教派冲突的泥潭时,佛教徒们却常常能够发扬慈悲宽容的精神,致力于消除相互的敌意。阿育王皈依佛教后,宣布不再发动战争,平等对待一切宗教。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遣使入唐等交流活动中,求法及弘法僧侣们接受或传送的不仅是珍贵的法宝,还有先进的文化和真诚的友谊,为后人永远铭记。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还特别提到1987年在中国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精美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在中国古代的寺院里,竟然能发掘出来自遥远地域具有相当大差异的文明中生产的器物,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宽阔胸怀的象征吗?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佛教要获得长足发展,既要根植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沃土,又要着力回应走向全球化的新问题,这不仅包括研究汉传佛教如何与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以及佛教如何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乃至西方哲学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还包括佛教如何与现代科技文明相兼容、相促进。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佛经的翻译与佛教文化的传播主要是由精通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天竺及西域诸国僧人完成的。这启示我们,如果希望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希望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就要主动走出去,深入世界不同的地域,学习不同地域的语言,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使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的精神理念给世人带来福祉,使佛教文化慈悲济世的精神品格给世人带来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