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大雄宝殿前两棵榕树,左有须,右无须,长得枝繁叶茂,已有250多年历史。
去过泉州少林寺的人,都会对大雄宝殿广场上那两棵榕树印象深刻。它们就像两个虔诚的弟子,侍立殿前,专注聆听。
对泉州少林寺寺务十分熟悉的阿鸿居士介绍说,这两棵榕树,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树高20余米,树冠展开达30多米。此二树,一雄一雌,左榕有须,右榕无须,恰如民俗所说“男左女右”。它们静静地立于殿前,历百年风雨而愈发枝繁叶茂。
阿鸿居士说,这两棵榕树,有一个称呼,叫“少林朝音树”,他们就如善男信女一般,列班在大雄宝殿外朝听佛音,细思佛理。
说起这两棵榕树的来历,就不得不提一下泉州少林寺“三废三兴”的历史。
据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介绍,泉州少林寺始建于唐朝,当时,以救唐王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和尚“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派武僧之始焉”,扬名海内外的泉州少林寺由此而立。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这是第一次废与兴。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少林寺再次被毁,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这是第二次废与兴。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乾隆下江南,担心少林武僧与郑成功部众互相勾结,下诏焚毁,直至解放后,1992年开始重修,这是第三次废与兴。从公元661年前后始建至今,泉州少林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阿鸿居士认为,清源山人杰地灵,少林寺原址所在风水上又有“飞凤落田之穴”的说法,更是一处宝地。泉州少林寺虽于清代被焚,但千年的香火和千年的灵气依然在这里徘徊不散,灵气化生,就长出这两棵榕树。在佛学上,有一叶一菩提之说,所以虽是两棵树,却代表着芸芸众生,它们虔诚地立于宝殿之前,晨钟暮鼓、早课晚课,仔细聆听,所以被称为“朝音树”。
当然,也有人说这两棵榕树是当年少林寺被焚毁后,逃脱的寺僧返回所种,但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两棵榕树就是灵气所化生。
如果你到泉州少林寺去,别忘了一定要好好观瞻一下这两棵“朝音树”,也许它上面就有一片叶子,代表的就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