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与东南亚的“傣泰族群”具有地缘相近、族缘相亲、教缘相通的特点,云南南传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这种天然的黄金纽带联系使得双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与傣泰民族文化圈和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密不可分,这是考溯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不能回避的重要历史背景。
傣泰民族文化圈
“傣泰民族”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指的是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及东南亚、南亚区域内的一个有着共同民族和文化渊源关系的族群。傣泰民族文化圈是傣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迁徙扩散而形成的,这一文化圈的大致范围是:中国的云南省、越南北部及西北部泰人分布区、老挝北部泰人分布区、缅甸北部泰人分布区、泰国北部与东北部与中国有民族渊源关系的泰人分布区。
在这个族群分布区域内,泰、掸、傣、老诸族系之间的民族文化传播运动亦从未中断,至13、14世纪,傣泰民族文化圈在傣泰族群的政治交往与经济文化交往中最终形成,为南传佛教从泰掸族地区进入云南傣族地区准备了天然的民族文化通道和传播载体。
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
“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主要流传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南亚的斯里兰卡以及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傣族地区。这一地域的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佛教徒众多。通过梳理考察东南亚佛教史可知,至13、14世纪时,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才真正得以形成,为南传佛教从东南亚向云南西南边境地区传播奠定了成熟的历史文化基础。
概言之,傣泰民族文化圈和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极大促进了傣泰民族文化圈内的民族文化交流,南传佛教正是通过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并获得了初步发展。
历史脉络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之历史脉络虽时隐时现却从未断绝,云南南传佛教在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中传播衍化并逐渐发展兴盛,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一道弘传着上座部佛教的法脉。
云南南传佛教与兰那(今泰国清迈一带)和缅甸南传佛教关系密切,公元14世纪,上座部佛教润派自兰那经缅甸景栋传入云南傣族地区,促成了南传佛教文化在傣掸地区的交流互动;而云南南传佛教的兴盛发展则与缅甸的佛教文化交流密不可分,直接影响了中缅边境傣掸地区南传佛教的传播发展,奠定了云南南传佛教传播发展的基本格局。大致在明末清初,以傣族为主体信仰民族,以傣文为主要经典文字,以滇西南弧形地带为主要信仰区域的云南南传佛教文化圈最终得以形成,成为国际南传佛教文化圈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后,云南南传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的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南传佛教界涌现了一批精通佛学、修持谨严的高僧大德,如松领·阿戛牟尼、伍并亚·温撒、英德戛、伍古腊、郎德哥等,为促进云南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云南南传佛教界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佛教界的友好往来,增进了理解和互信,巩固了传统友谊,树立了新中国南传佛教的良好形象。
历史证明,在云南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史上,南传佛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云南南传佛教通过与东南亚南传佛教的交流而永葆其内在的生命力;二是共同的佛教信仰架设了中国云南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桥梁,增进了理解和互信,中国人民与东南亚人民结下了深厚的传统友谊;三是在上千年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中,佛教经典、语言、天文历法、医学以及佛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也随之在中国与东南亚人民之间相互交流并发扬光大。
交流的特点
历时性。在南传佛教传播发展史上,不论是南传佛教从泰掸族系地区源源不断地进入云南傣族地区,还是历代僧侣为了法脉传承所做的诸多努力,南传佛教在傣泰族群间的交流互动绵延不绝,显现出历时性特点。
内驱性。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信仰主体的宗教诉求,也是南传佛教自身传播运动的内在驱动。可以说,南传佛教的内驱性客观上推动着南传佛教的交流,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形成的过程就是南传佛教在傣泰族群中播布和交流的过程。
文化性。族群认同建立在血缘和文化基础之上,尤其强调族群的文化特质。傣泰族群有共通的语言、共同的节日、共同的历史记忆,加之共同的信仰纽带,使得中缅边境地区的南传佛教交流表现出对傣泰族群文化高度认同的鲜明特点。
双向性。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不是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征,是“宗教互动”的一种类型,这种交流并不是宗教信仰的转变,而是在同一族源群体中的双向流动,即在傣泰族群中自然流动,信徒的宗教归属依然是南传佛教,属于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民间性。在现实场域中,南传佛教的交流互动存在诸多纬度,然而不论哪个纬度,中缅边境地区南传佛教的互动都秉持着民间文化交流的性质和特点,推动着云南与东南亚的民间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随着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日益深化,云南南传佛教在国际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亦备受瞩目。南传佛教作为一种跨国界、跨民族的宗教信仰,作为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天然的文化纽带,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交往功能和民间交往功能,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