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交替,与印度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交替是两条平行的历史线索
印度地区曾经是古老的佛教与印度教的发源地,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对抗也由来已久,大家知道,最早对中国产生交替的影响,输入中国的境外宗教佛教,是在公元前565年到公元前486年。出生在尼泊尔,活动在印度一带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佛教逐渐成长壮大并且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间大约为东汉时期。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是由麦加人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并于公元650 年,也就是唐朝永徽二年传入中国。佛教是由北线传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第一所佛寺是洛阳白马寺;而伊斯兰教则是从海路首先登陆广州逐渐传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数年后,伊斯兰教在东部沿海的中心是泉州。
图 公元7世纪的亚洲
公元11世纪,唐代大将高仙芝兵败西域,安史之乱遂起,疏布克成为新疆的第1个苏丹。数次穆斯林的圣战之后,北宋时期的于阗和高昌两个佛国被灭,所在的西域大部分地区,伊斯兰教遂占上风。
南宋泉州回乱,元朝伊思巴奚兵乱都是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种族骚乱。前者回乱则是南宋时期穆斯林极端分子身居泉州地方要职,突然发动兵变,掳掠王室并对汉族同胞大开杀戒,于1277年降元;而后者兵乱是元朝末年1357年到1366年在福建发生的一场近10年的以宗教冲突为背景的军阀混战。在今我国福建一带,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当地波斯色目人后裔伊思巴奚军为主的若干军阀之间产生混战,之后这些军阀与元朝政府军开战,迫使元朝最高当局下令全面镇压和取缔伊斯兰教,此后华南地区的伊斯兰教走向衰微,在今我国新疆地区则保留了伊斯兰教。
印度各王朝兼并而伴随着“宗教交替”
当时印度(如地图所示)是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强盛帝国称为孔雀王朝,存在期间约为公元324年到公元前187年。此前20多年希腊人亚历山大大帝也入侵这一地区,但是并没有消灭当地的佛教。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200年这400年间,我国汉代时的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希腊人占领。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佛教扩围至整个亚洲。佛教僧人在公元4世纪,跨过汉朝大陆将佛教传入百技国(目前的韩国),印度的约提亚公主嫁给了韩国皇室。后汉接纳佛教作为宗教作为儒教的补充。汉初独尊儒术,到了这一时期。在尊孔的基础上植入境外宗教,此时被部分学者称之为多元宗教时期或称“儒佛共存”时期。唐代时的印度已经分崩离析,但此一时期佛教和印度教仍然是印度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但是600多年以后的宋朝时期,印度北方佛教和印度教逐渐走向衰亡,印度南方佛教东进的态势。
11世纪初突厥人后代塞尔塞尔柱部落在“印度斯坦”(“斯坦”来源波斯语,意思为“地区”)发动了“圣战”,历史宿怨自此生根,伊斯兰教几乎消灭了印度地区的印度教和佛教;与此同时,波斯人打败了拜占庭人,并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又名土耳其高原,位于亚洲西部小亚细亚半岛,今土耳其境内),波斯人与突厥人的民族融合成就了塞尔柱突厥人帝国(奥斯曼突厥人的宗主国),起初“奥斯曼王国”(帝国前身)事实上是塞尔柱帝国保护下的附属国。也就在此时,印度南部统治时间最长的朱罗王朝作为一个“航海帝国”入侵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和东南亚一带,在高棉地区和爪哇地区,传播印度教跟佛教文化,到了11世纪初完全占领了斯维嘉亚(今印尼)。到了南北宋时期,印度的蒲甘王国统一了缅甸中部和沿海地区以及马来半岛,加强了由印度连接孟加拉湾与中国陆路和海路的贸易路线。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经中南半岛至印度半岛的南部丝绸之路继续得到发展。
穆斯林教与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冲突加剧
在15世纪元朝时,宗教冲突已经蔓延到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明代之前,元末大汗国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元朝后代的铁木尔帝国则南迁进入了印度地区,已经突厥化的元朝后代完全接受伊斯兰教,经过苏丹之间的军阀混战,最终于1526年由在喀布尔(今阿富汗)“占地为王”的苏丹南下占领德里,形成了“莫卧儿王朝”。此时,中国明朝登上历史舞台。莫卧尔王朝的统治一直从费尔干纳山谷(又称费尔干纳谷地,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赖山的山间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莫卧儿王朝”统治者其宗亲的大部分是突厥波斯血统,对内开始实施宗教清洗,对外结交奥斯曼苏丹;同时开始摧毁印度教神殿,并且严厉肃清异教徒;王朝还建立了著名的“泰姬陵”,史称“伊斯兰纪念碑”。
泰姬陵全景
又经过了大约200年的时间,经过若干次农民起义和民族宗教起义,“莫卧儿王朝”走向崩溃。四分五裂的国土先被阿富汗南下军队占领,后被当地盟军击退。多次拉锯后,于18世纪后半叶,由英国殖民者全面接管,此时中国大陆已经进入大清朝,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历史用血与泪写成几行粗糙的结论:不管宗教史能否成为民族国家史,“落后就要挨打,分裂就要被外邦颠覆”可以是简朴的历史演绎逻辑。
(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天下无贼。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