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26日讯(编辑 潇湘)随着食品价格飙升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变得愈发严峻。不过,如果各国政府从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吸取教训:不要恐慌,那么它们依然有机会阻止情况变得更糟。
这是哈佛大学名誉教授蒂默(Peter Timmer)本周的最新观点,他此前已研究全球粮食安全长达数十年。
蒂默表示,如果各国不盲目恐慌或开始囤积粮食,就可以防止2008年时的危机在当前重演,2008年时大米价格飙升,使亚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面临严重风险。
“2008年的教训是:不要惊动市场,”蒂默称,在那次粮食危机期间,他曾与亚洲各国政府一同合作共商对策。
他表示,“无论你在大米进口、出口和管制方面做些什么,都要谨慎。”
目前,全球粮食领域无疑已经拉响了风险警报:粮农组织一项衡量全球食品价格的指标已达到创纪录的高位水平,许多国家已采取了干预行动,限制本国小麦、糖、食用油等农作物产品的出口,这显著加剧了世界其它地区的风险。
与此同时,从美国到新兴市场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努力应对高通胀和经济放缓,而消费者则不断面临着快速上涨的生活成本,饥饿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2008年的教训
蒂默指出,2008年的粮食危机给当前市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其凸显出政府施加的贸易禁令会如何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当时大米价格飙升主要是因为主要生产国——特别是印度和越南,由于国内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而禁止大米出口。这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恐慌性购买,尤其是菲律宾,随即产生了连锁反应。
今天的世界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就像当年一样,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恶劣的天气和多国的出口禁令导致了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尽管俄乌冲突是一个新的价格触发器。
随着农产品(000061)价格飙升,多个亚洲国家近期已纷纷采取措施优先保障本国的供应:印度尼西亚一度限制了棕榈油出口,马来西亚禁止了鸡肉流通,印度则在本月同时限制了小麦和糖的出口。
大米尤为关键
对于亚洲而言,大米目前依然是最重要的农作物,约90%的大米在亚洲生产和消费。目前的好消息是,尽管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飙升,但作为全球30多亿人主食的大米价格迄今为止还算比较稳定。
而考虑到大米对亚洲的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一些人眼下也担心大米价格可能会紧随其他农作物之后出现价格飙升。
不过,蒂默认为,当前的情况与2008年时也有所不同:如今各国都形成了更为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并建立了巨大的缓冲库存,以防止价格冲击。事实上,大米储量如此丰富,甚至可以有望缓解小麦的部分压力,小麦价格在3月份创下了历史新高。
Timmer称,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消费者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小麦转向大米,从而为市场节省约3000-4000万吨小麦。
他说,“需求转向大米可以适当为小麦市场降温,尽管这可能导致大米价格上涨10%甚至20%,但当前还不会构成大米危机。这是大米市场正在适应的新现实,每个人都将不得不忍受一两年。”
不过,蒂默也担心,越南未来是否存在限制出口的风险,因为该国当局可能会担心化肥价格高企对产量形成拖累,而且干旱已经开始威胁到湄公河三角洲的农作物。在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越南曾宣布过对大米的出口禁令。
蒂默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并且推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开始抑制出口,那么“真正的灾难”将发生在非洲,因为非洲已越来越依赖大米进口。他指出,非洲大陆如今已经受到黑海地区小麦供应中断的影响,料将无法再承受大米危机。